-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与实践探索(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1.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以,人们以前持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在马克思看来是不正确的。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由此可见,不是自然界依赖人,而是人依赖自然界。就这点而言,我们人类不能以一种征服者的姿态去改造、利用自然。对此,恩格斯也曾向人类发出过警告,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他举了一些例子,比如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砍光用尽了山北坡的枞树林时,不仅毁掉了高山畜牧业的根基,还使山泉枯竭,洪水泛滥。这是彼时自然界对人类的一种报复。而在此时,我们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比如冬季的雾霾爆表、夏季的蓝藻爆发等。那么,到底怎么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习近平总书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共生关系。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体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2.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源远流长,特别是儒家、道家、佛教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三者都具有相同的有机整体世界观,都具有尊重爱护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都主张顺应时令、节约用物。比如,“天人合一”思想,“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的观念,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价值取向,都对我们深有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中汲取营养,而这些生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3.西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入工业文明后,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恶化,人们开启了对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反思。较早进入工业化的西方国家,也更早经历了环境污染带来的痛苦。1858年,英国著名的幽默杂志《笨拙周刊》刊登了一幅反映泰晤士河污染严重的漫画。当年的泰晤士河里鱼蟹不生。为什么会这样?工业化之初,人们没有节能减排、污水治理的意识和措施,将工业生产污水肆意排到河里,使污染日益恶化。其实,当时不只是水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也非常糟糕,在伦敦相继爆发了多起大的烟雾事件,造成数万人死亡。同样,在美国的多诺拉镇也发生过严重的烟雾事件。这起由工业排放烟雾造成的大气污染公害事件,致使约20人死亡,数千人患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疾病。在日本,北九州上方,飘荡着彩色的烟雾,这一度被日本人自豪地认为是工业繁荣的象征,然而为了治理这些有毒的烟雾,他们花费了8千亿日元以及20年的时间。上世纪30至60年代,诸如此类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比比皆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八大公害”事件。当时,为了治理环境污染,很多国家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通过技术改造、制度建设以及向其他国家转移污染产业等方法,确实使本国的环境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危机不仅未见好转,而且还在持续恶化,特别是承接了污染转移的那些国家,环境污染依旧非常严重。甚至有人用“千山鸟飞绝”来描述这些地区今天的状况,那么明天呢,对于人类来讲会不会是“万径人踪灭”的景象呢?持续恶化的生态危机使一些专家学者开始了反思与研究。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一种剧毒杀虫剂叫DDT,可以快速毒死农田里的害虫。可是,随着DDT的大量使用,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特别是虫子是被毒死了,而吃了这些虫子的鸟儿和其他生物也跟着一命呜呼了。这引起了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关注。在她眼里,本该是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的春季,如今却是一片死寂。1962年,蕾切尔·卡逊写了一本书《寂静的春天》,向世人介绍了DDT等剧毒杀虫剂产生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读者群形成了意见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是大部分读者,他们认为蕾切尔·卡逊讲的很有道理,应该取缔DDT等剧毒杀虫剂的使用;另一派是农药生产商、大农场主,他们认为蕾切尔·卡逊是一派胡言,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代表人类科技进步最高成果的DDT,怎么能被如此诬蔑!那到底谁说的是真的呢?为此,肯尼迪政府派出了联邦调查委员会,对DDT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研究,最终他们发布公告称,《寂静的春天》是一本严肃的作品,书中所述皆为客观事实,如果不取缔DDT等剧毒杀虫剂的使用,对未来造成的危害将会更大。当年,这本书引起的强烈争论,实际上起到了唤醒人们环境觉醒认识的作用。这本书中讲到,“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说到书籍,我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几本。比如,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这部报告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地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就是说,人类要理性的发展。报告称,“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还有,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基调报告《只有一个地球》指出,“不进行环境保护,人们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再有,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定义中看,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是人类发展的公平性,既讲求当代人发展的公平性,比如不能以牺牲一个国家的环境利益为代价去满足另外一些国家的发展需求;又讲求子孙后代发展的公平性,比如我们这一代人不能耗尽所有资源,使子孙后代的发展受限。多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进入了很多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也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上述这些书籍,实际上也唤醒了人们的环境觉醒意识。(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探索1.地方绿色实践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地方工作期间就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量宝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重要依据。在河北正定,习近平同志结合当地实际提出要树立“大农业”思想,强调发展多种经营是改变正定经济结构单打一,改变“高产穷县”面貌,使农民尽快富起来,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生态平衡、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相统一和建立良性循环生产结构的战略措施。在福建,2000年,时任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2001年,福建省政府成立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习近平同志亲任组长。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目标。同年,福建成为全国首批生态省试点省份。不仅如此,其实,早在基层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已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在1989年规划闽东发展时,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力主立足实际发展生态农业,在此基础上发展工业。他强调,“振兴闽东在于‘林’字”,要求对资源应进行“综合开发”,“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的协调”统一,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另外,习近平同志一直高度关注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从1996年5月起,他五下长汀,走山村,访农户,摸实情,谋对策,大力支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并在2000年5月专程托人送去1000元,捐种一棵香樟树。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长汀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高达79.4%。2011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从荒山连片到花果飘香,福建长汀——十年治荒山河披绿》的文章,报道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习近平同志看后作出批示:“请有关部门深入调研,提出继续支持推进的意见。”当时,他还让秘书致电当时的中央政研室副主任何毅亭同志,请他协调有关部门就此进行一次联合调研。之后,中央七部门组成了调查组,很快完成了调研报告。2012年1月8日,习近平同志就调研报告作出批示:“同意中央七部门调查组关于支持福建长汀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经过十余年的艰辛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取得成效,但仍面临艰巨的任务。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浙江,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2004年7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强调指出:“实践证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是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使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了绿色生态富民家园,形成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那什么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余村考察时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如何实现这一转化?8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栏目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短评,文中指出,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这就是“两山论”,它不仅仅关注环境保护,还指引我们要通过环境保护来推动经济发展,做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为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自然休养”、生态功能区划分和“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措施。比如,2010年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率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千岛湖水资源保护调研组赴新安江及千岛湖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关于千岛湖水资源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分析了千岛湖的重重隐忧和水质缓慢恶化的趋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习近平同志对此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指出,千岛湖是我国极为难得的优质水资源,加强千岛湖水资源保护意义重大,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浙江、安徽两省要着眼大局,从源头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赢之路。这段批示为做好新安江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2012年起,在财政部、环保部指导下,浙江、安徽两省开展了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两轮试点,每轮试点为期3年。中央财政每年拿出3亿元,浙江、安徽各拿1亿元,专项用于新安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流域综合治理、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等方面。两省以水质“约法”,依据两省跨界断面水质监测数据来考核,如果安徽出境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浙江支付2亿元,水质不达标则安徽支付2亿元。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两论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新安江模式”。2.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和领导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在他主持起草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党的执政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又有新发展,他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明确地把生态文明作为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阶段,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政治,关乎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要与现代化进程相关联。以前,我们理解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就是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或者是更好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所以说,我们不能脱离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代化,也不能只顾发展现代化而不顾生态文明建设。比如,只顾环境不顾经济,或只顾经济不顾环境,都是片面的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恶化,自然环境问题逐步凸显。1983年,我国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1994年,我国响应联合国号召,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大目标之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并明确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绿色发展的论述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绿色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对于环境方面的需求和我们现在所能提供的优质生态产品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处于“三期叠加”的重大战略判断。具体来看,关键期,是指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产业布局偏乱,区域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不均衡,污染企业“上山下乡”现象较为突出,生态退化依然严重,新业态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忽视。这就是说,尽管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当下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如果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不好,就难言高质量发展,也就难以建成人民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攻坚期,当下距离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不小距离。比如大气污染防治,2017年“大气十条”虽然圆满收官,但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布局调整、运输结构优化等深层次的问题仍待解决、仍需攻坚。我们现在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是要在这些方面着力。窗口期,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群众砥砺奋进,不仅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也为解决生态遗留问题、污染防治攻坚积累了丰厚的物力、财力和制度、技术条件。这说明,我们有基础、有能力、有信心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目标。“三期叠加”的重大意义在于,阐释了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任务艰巨性,道出了加快补齐生态环保短板的极端重要性,点明了有条件、有能力的客观基础性。由此,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有客观的认识,戒骄戒躁,攻坚克难,把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向前推进。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重要原则,我把它概括为“六个观”。(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段话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环境,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如何顺应自然?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办事,要有主动保护自然的态度。这是生态价值观最为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很多阐释,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3月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二)以“两山”理念为代表的生态发展观“两山论”强调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既存在矛盾”,又可以统一。他把二者的关系形象地比作两座山“强调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他认为应该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2006年,习近平同志对“两山论”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曾有人片面的理解“两山论”,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味着在重视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可以忽略经济建设,又或者是把两者对立起来。其实不然。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对“两山论”进一步作出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回答更加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拥有了绿水青山这样一种自然资源基础,才可能拥有金山银山,或是才具有推进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浙江安吉鲁家村是如何践行“两山论”的。鲁家村打造美丽乡村由来已久。起初,他们走传统农村的点状发展、局部发展或单一优势产业的路子,效果并不理想。2011年之后,他们转变了思路,立足全局,推进整村规划建设、整村产业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美丽乡村建设和经营创新之路。当时,鲁家村请来了专业团队以AAAA级景区的形式给村子做整体规划。比如,在村口建了个火车总站,干什么呢?发展生态旅游,游客从这里坐上观光小火车游览整个村子。那有什么可看的?鲁家村里设置了18个特色农场,满足人们不同的休闲度假需求。这样,观光小火车在村中穿行而过,把这18个农场串了起来,游客就可以到竹园农场垂钓,也可以前往蔬菜农场采摘,等等。这就是我们说的田园综合体。它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田园休闲需求,另一方面带动了乡村的发展。如今,鲁家村集体资产有2个亿,农民年均纯收入达3.5万元。鲁家村坚持以家庭农场为核心,积极提升基础设施,开拓村庄经营新模式,实现田园变景区,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美了村子风貌,富了村民口袋,真正的将美丽乡村转化美丽经济,成为争创“两山论”的实践地和模范生。(三)将良好生态视为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他指出:“以人为本,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所以,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发展与环保冲突时,他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对当地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过程中,当谈及一些城市空气质量不好的问题时,他坚定表示:“我们要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为人民提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打赢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这像散文诗一般美的句子,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这也是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的景象。(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整体观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从整体论、系统论的角度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他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明确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命共同体”的生动阐释。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时说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增加的一个“草”字,表明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已纳入“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的内涵更为广泛、完整。(五)用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到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从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陆续出台到“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开始实施……在这些方面的推动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总的来说,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共治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了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这既是中国主动承担起的大国责任,也是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国正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坚定行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三、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知道为什么、是什么之后,最关键的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到底该如何贯彻落实?我想从公众、企业、政府三个角度来探讨一下。(一)培育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公众参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成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全民中确立并普及绿色发展理念。那么,怎么去培育呢?尽快建立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两大体系。新闻工作者、教师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宣传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引导公众绿色生活,特别是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我们要注意,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人们的生态意识觉醒了,但还存在一种“搭便车”的现象。简单地说,由于生态意识淡漠,大家会捍卫与自己相关的环境利益,但对于公地却没有付出自己应尽的环保之责。比如,哈丁提出的“公地悲剧”的概念。我们来看他举的案例。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作为理性人,每个牧民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于是,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多养后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但他认为自己不增加别人也会增加,所以,他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至于草场退化的代价就由大家负担。如果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那么草场退化,所有牧民都会遭到损失,“公地悲剧”就上演了。其实,生活中的“公地悲剧”又何止草场退化这一项,雾霾也是这样形成的。企业超标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烧煤取暖排放……大家把大气当成公地,往里面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了环境的容量,最终导致雾霾爆发这样一种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现象。那么,如何避免“公地悲剧”呢?有学者指出,首先要在源头上界定边界、明晰产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定价,然后实现一种交易,使人们不至于滥用资源。这是一种形式。还有就是加大生态文明教育,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环境责任的主体。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每个人的环境意识都觉醒了,维护自己权益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一些邻避事件。英文是Not in My Backyard,直译就是只要别发生在我家后院,引申后就变成了“为什么牺牲我的利益”。我们要注意,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就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大推动,否则就会有很大的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随时都会面临这样一些邻避事件,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大大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容易掉进“塔西佗陷阱”。所以,我们要高度关注这一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那么,怎么才能有效防止或是降低邻避事件的发生呢?我们要设置一个畅通的渠道、搭建一个合适的平台。具体来看,一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二是让公众参与决策、参与管理;三是让公众有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可以说,只有搭建了这样一种渠道、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公众参与。目前,我们在这一问题上还是任重而道远。在工业文明进程中,我们的发展有时候走了些弯路、有时候走得急了些,的确侵犯了一些人的环境利益,也难免邻避事件的发生,怎么处理呢?我们不妨去分析中外的一些案例,从中总结经验,从而找到正确的防范、应对的方法。(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循环发展在这方面,我想从企业的角度探讨一下,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通过创新带动清洁生产。有的人说,这些给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应该都关停。还有的人说,今天环境治理,明天关停企业,企业的发展就受影响。另外有人说,这些企业都被关停了,肯定会影响就业等民生问题。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处理,才能既保护了环境,又稳定了民生、促进了企业发展呢?通过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还能做到很好的减排。比如,一个钢铁企业,其内部可以做一个小循环,即:用余热来发电,发出来的电用于内部照明,这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电力供应。不仅如此,企业和企业之间也可以实现这种循环。尤其是在一些园区,这个企业出来的废品可以让下一个环节更好地利用,从而降低废品生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柴达木盆地中赋存大量的钠、锂、钾等资源。我们先建一个化肥厂,负责提取钾。但是,废弃的材料中还有丰富的钠、锂等资源,怎么办?在这一链条上建一个盐厂,负责提取钠,接着再建一个电池厂,负责提取锂,直至把资源“吃干榨尽”。循环经济的最优模式就是能形成一个闭环。现实生活中,也许有时会循环却不经济。这没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我认为,这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既通过循环经济使废弃物越来越少,或者通过无害化处理后给自然环境造成的伤害越来越小,又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资源化利用的福利。过去是垃圾围城,今天一些地方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并打通资源化利用的链条,比如:厨余垃圾可以做资源化利用,一些固体废物通过焚烧可以发电、供热,这都是很好的途径。总之,只有打通了这个大循环的路径,才能真正拥有优美的环境。在这一问题上,很多地方都展开了探索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大城市必须走这样一个大循环的路径,如北京。原来,北京处理垃圾采用填埋的方式,但就北京两千多万人口的日垃圾生产量来说,垃圾填埋早已行不通了,现在一般采用的是垃圾焚烧发电、供热这种资源化利用的模式来解决。曾经的高安屯垃圾厂也是一个填埋厂,环境糟糕,恶臭熏天,经常被周边群众投诉。现在,经过改造,已发展成循环经济的园区,里面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不仅能处理每天的大量垃圾,还把原来填埋的垃圾逐步消化掉,更是在处理危废垃圾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这是未来的一个大方向,也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除了要发展循环经济,现在的企业还面临一个问题——排放标准。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个排放标准,政府既不能操之过急,把标准设置得过于严格,使企业短时间内无法达标,从而一下子关停所有企业,这样对经济发展会造成很大影响;也不能任由企业按照原来的低标准进行高污染、高排放,这样造成的“公地悲剧”也是我们难以承受的。怎么办?当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要用山东既有的河道、湖泊往北输送饮用水。为此,山东政府就对一些河道、湖泊水质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深入调研。结果发现,在一些地区,由于造纸企业的超标排放造成一些支流受到严重污染。当地老百姓根据河水颜色给这些河流起了非常形象的名字,像牛奶河、墨水河、绿豆河。送水必先治污,而治污的关键就是抓造纸企业。所以,当时的山东省环保厅出台了比国家标准还要严格的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使得一些企业家叫苦连天。然而,山东省环保厅顶住压力,每年逐步提升标准。8年后,一些治污能力差、环保意识不强的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被淘汰了,而一些跟着标准提升不断创新的企业,治污能力越来越强、竞争优势越来越凸显。后来,当国家对整个造纸行业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排放标准的时候,有的省市的大企业因环保不达标陷入发展困境,而山东的一些造纸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做大做强,有的还成了上市公司。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造纸企业的科技创新值得推崇。我们平常用的纸巾,经过漂白后,看起来非常白、非常干净,可漂白后的水却是如墨一样黑,非常难处理,治污效果也不佳。山东省有一个造纸企业面对这样的问题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们转换思路,从原材料上做文章,用秸秆代替木浆。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发现小麦的秸秆很是理想,吸水性、韧性都达标,更为关键的是再不用做漂白。后来,这款产品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他们的企业也越做越大,全国各地都有分厂不说,还把工厂开到了美国弗吉尼亚州。当时,我听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也有点将信将疑,美国的环保标准那么高,怎么容得下一个造纸企业在那里生产。说来也巧,我在2016年到美国访学时碰到了这家造纸企业的负责人,在跟他探讨的过程中了解到,他对他们企业排放的水质非常自信,因为排出去的水比波多马克河的水质还要高,而且起到了净化河水的作用。他们企业使用的秸秆,也就是农业废弃物来造纸,可以说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一种模式。当时,他们企业还因此受到美国五百万美元的奖励。综上,我们从山东提升排放标准倒逼企业创新发展中受到启发,既要用严格的标准、制度来保障环境,又不能操之过急,把标准定的过高,一下子淘汰所有的企业。这就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政府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制定标准,要在制度建设上做好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推进这方面的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方面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坚持绿色发展角度再次重申,“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2015年,我们国家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包括《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方案》《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方案》,以更加严格的制度狠抓督查问责,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这方面,甘肃官员因祁连山环境问题被问责就是一个典型。2017年,中央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问责100人,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这100人中涉及当时的国土、环保、水利等多个相关部门,包括省部级干部3人、厅级干部21人。这彰显了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制度的坚定态度。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还有一个问题显现出来,就是看似多部门都在管,其实却是“九龙治水”,效果不佳。怎么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方案提出,组建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优化水利部职责,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关键是科学配置,明确职责,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落实到位。比如,“九龙治水”的问题。自然资源部将水利部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部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林业局的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等整合在一起,就是要对国家的自然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举个例子。以前的秦岭是自然保护区、也是风景名胜区、还是地质公园等,看似多个部门都在管,但其实出了问题谁也不管,结果“九龙治水”,层层失守。这就是我们通过机构改革要解决的问题。方案提出,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并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这就是说,未来可以把秦岭设为国家公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再比如,统一森林等资源的确权登记管理问题。以前也出过问题,老百姓在山下种了一片玉米地,农业部将它作为农田登记,林业部把山上的树林连同这片田地都作为林地登记,这样各部门的数据加在一起竟比我们的国土面积还大。这就是说,我们连家底都没搞清楚,何谈有效管理。而现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在这些问题上实现了突破。另外,我还想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跟大家作个探讨。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指出,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那么,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又是怎么落实的呢?以前都是政府买单,企业很少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主要是因为还没有一套健全的制度。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的做法。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BP公司)在墨西哥湾发生了一起漏油污染事件。之后,他设立了200亿美元的赔偿基金,用于赔偿污染受害者和海洋生态环境损失。大家不要高估了BP公司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他这么做主要是怕受法律严惩。美国在这方面有一部非常严的法律,叫超级基金法。该法,一是严格明确了污染者必须承担污染治理全部费用的责任,也就是谁污染谁治理。二是规定企业经营者及产权拥有者的环境责任将是一种终身责任。这就是说,BP公司的产权所有人即使退休了、卸任了,也仍要为这起事故负责任。三是要求在污染企业发展中的所有曾经获益者,都必须承担共同的连带责任。就BP公司而言,给他贷款的银行、担保的保险公司也要承担共同的连带责任。这部法律自颁布以来,发挥的作用不小,美国一些小型重污染企业纷纷倒闭,主要是银行不再给他们提供贷款,使得资金链断裂,只得关门。这实际上优化了市场结构,淘汰散乱污企业,鼓励能承担污染治理责任的高技术、轻污染的企业发展。我们也需要这样一套健全的制度,优化市场,倒逼企业转型升级。这是从美国超级基金法中得到的启示。未来,我们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8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程,我们要遵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持之以恒地推进,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这条路任重道远,如何前行?一方面,要挖掘、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比如,我们可以总结、借鉴、推广福建、江西、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和海南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一些做法。另一方面,要让政府、企业、公众三者形成合力。就像我刚才讲的,政府要主导,加强制度建设,企业要创新,承担相关的绿色责任,公众要提高环保意识,尽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这三者形成一种合力,才能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那这三者如何才能形成合力?政府要根据环保形势做好顶层设计,出台政策、引导公众、鼓励创新。同时,政府要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通过搭建平台、畅通渠道,让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管理和决策。企业发展要遵守政府制定的标准规范,通过不断增加创新能力,提高污染治理水平,促进发展循环经济,使其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发挥应尽之责。今天这堂课是讲完了,但我依然觉得这里边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今后,我们要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主动作为、主动担当,圆满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成现代化强国中的“美丽”这一任务。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讲课预约电话:13811229543李助理(微信同号)
上一专家观点:莫荣:改变单一产业 拓展就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