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卓元-
专家介绍:张卓元,男,出身日期:1933年7月,籍贯:广东省梅县,职称:教授职务: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社会兼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成本研究会会长,中国价格学会、中国物资流通学会、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秘书长。研究领域:价格学、宏观经济、流通与服务、经济改革。
消费主导是个大战略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最近几年,由中改院院长迟福林教授主编,相继出版了《危机挑战改革——中国改革评估报告(2009)》、《第二次转型——中国改革研究报告(2010)》、《民富优先——中国改革研究报告(2011)》,对我国发展转型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产生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今年,我又很高兴地看到迟福林院长最新出版的2012年度改革研究报告《消费主导——中国转型大战略》,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新阶段发展转型战略选择的基本问题。我很赞同迟福林院长所提出的观点,消费主导确实是一个大战略。走向消费主导是一个大战略,首先在于这是从国内外环境变化出发的中长期重大选择。一年多来,各方面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就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能不能继续保持下来。我认为这关键在于我国能否有效地扩大国内消费,逐步转向更多的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从国际形势看,随着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加深,投资主导、出口主导的发展模式确实难以为继;从国内发展阶段变化看,随着我国进入中上等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消费升级是一个客观趋势。未来5—10年,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主动把握发展转型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走向消费主导,走出一条公平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走向消费主导是一场深刻的经济转型。最近几年,学术界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较多研究,比如提出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由物质资本消耗主导转向人力资本主导等,但问题在于,主要矛盾和主攻方向是什么?本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释。认为尽管转变发展方式有多重任务,但走向消费主导是关键。只有实现了消费主导,我国才有条件应对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外部冲击,才有条件应对工业化中后期特有的国内生产过剩风险。走向消费主导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基本支撑,是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最重要的结构转型。走向消费主导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我国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就提出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但这些年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成效并不大。应当看到,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特定背景下,消费率长期低迷,有经济领域的问题,但更是社会利益失衡、社会结构不合理的结果。走向消费主导更有赖于社会公平,更有赖于一个健康的社会结构。未来5—10年,从生产型社会走向消费型社会,涉及到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涉及到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到社会转型方方面面的政策和体制安排。正如本书所提出的,把握我国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基本国情,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破题收入分配改革,积极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营造消费主导的社会动力和社会基础,对转变发展方式意义重大。走向消费主导有赖于政府转型。消费主导的经济社会转型,面临着诸多深层次体制矛盾问题和多方面结构性失衡的挑战。这些突出的矛盾与问题,大都与政府转型不到位直接相关。我比较赞同本书提出的一些基本理念,就是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增长主义的特征,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以增长取代发展,以经济发展取代社会发展,以短期目标取代中长期目标,确实需要通过政府转型来解决。迟福林院长提出,加快由增长主义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加快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消费主导经济转型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保障。我认为这确实触及了我国发展转型深层次的体制矛盾,作者所给出的政策建议是符合实际的。迟福林院长和他的研究团队近几年一直呼吁的一个改革理念就是“公平与可持续”。本书的结语中明确指出,公平与可持续是未来10年的中国追求。应当看到,今天我国发展转型与改革面临的形势,与改革开放之初确实有很大不同。正如本书所提出的,今天我们强调主动地选择消费主导的经济社会转型,就是要顺应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旗帜鲜明地推进以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二次转型与改革: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使人人都能够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使市场保持充分的活力和效率;使资源环境可持续;使政府能够以公共服务为中心。对于新阶段改革的战略布局,作者总结了20个字:“消费主导、民富优先、绿色增长、市场导向、政府转型”,应当说,这为新阶段改革提出了一个独特、系统的分析框架,非常值得关心我国改革的读者一读。我很乐意向读者推荐这本《消费主导——中国转型大战略》。
-
讲课预约电话:13811229543李助理(微信同号)
上一专家观点:甄小英:五大原因决定必须加强党内民主
下一专家观点:卫兴华:“市场决定”的内涵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