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中国经济来说既是正常的一年,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是进入新常态的一年,也是带来新希望的一年。”潘建成说。
尽管全年7.4%的经济增速与以往相比放缓,但就业、物价、居民收入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重要指标处于正常甚至较好水平,企业盈利情况也总体处于正常范围。据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景气调查,2014年四季度77.3%的工业企业认为企业盈利情况处于或高于“正常水平”。
中国7.4%的经济增长,从当今全球范围来看仍然是名列前茅的:根据世界银行统计(部分为预测数),去年发达国家中美国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为2.4%,欧元区和日本仅分别实现0.8%和0.2%的增长,经济处于停滞的边缘;新兴市场国家印度增长较快,为7.4%,其他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南非仅分别增长0.1%、0.7%和1.4%。
7.4%来之不易。在经济处于巨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去年中国经济总量提升至10万亿美元以上、人均GDP超过7500美元,经济总量按不变价计算差不多是1990年的10倍。
潘建成表示,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础上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着力推动改革和创新,着力培养新的增长点,才有效克服重重困难,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保证了民生的持续改善。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中国经济增长向质量更高、效益更优、结构更合理的长远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
从产业结构看,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5.6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消费贡献继续增强,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从质量效益看,去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7%,单位GDP能耗则比上年下降4.8%。
来自微观层面的信息显示,企业的创新动力也在增强,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中国经济从资源密集的低端生产向技术密集的中高端生产迈进的势头明显。
“上述一系列变化,表明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特征开始显现。”潘建成表示,我们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更多的是要着眼长远,通过经济供给层面的变化从根本上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系列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孕育着发展机遇: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迅猛发展;在劳动人口减少的同时,劳动力素质在持续提升;在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趋明显的同时,低碳、环保、绿色经济发展正迎来历史性机遇;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正从资本、劳动、资源向结构优化、改革红利和技术创新转变……
在潘建成看来,尽管当前国际经济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影响继续蔓延,但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动力依然充足。
他具体分析说,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正处于交融发展、形成共振的战略机遇期;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内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推动沿线国家的资源和市场与国内的资源和市场充分整合;随着全面深化改革逐步从顶层设计进入实质推进,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将大大增强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进一步打开,创新驱动引擎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不断累积经验的宏观调控方式可以有效地将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与推动改革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实现短期调控和长远发展的良好平衡。
“2014年的中国经济经受住了阵阵寒风,2015年的中国经济充满着春天的希望,这是新常态下的新希望。”潘建成说。
潘建成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