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初,雾霾袭击了中国多个城市,空气质量急剧下降,令人们感到窒息。同时,城市居民还要面对拥堵的交通环境、不安全的饮食饮水,让人们不禁喟叹“活着好难”。在经济发展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居民却没有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福利,反而深受其扰。2010年上海世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是,现在的城市怎么了?我们的城市病了吗?她的明天在哪里?凤凰网走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市规划研究室副研究员黄顺江,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黄顺江,理学博士,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市规划研究室工作,副研究员,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基础理论研究。
黄顺江认为,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可以说就标志着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的总体的发展水平。因为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自然而然的产物,一个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现在它确实是被作为一个大的战略领域来看待的,是引导中国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一个发展大的方向,政府很重视推动。所以从这点来看,城镇化应该是咱们国家未来的一个大方向。
像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中国城市发展总的基调。但是目前确实面临很多问题,然而治理这些问题并不是说明天、后天立刻就能看到改善。人们在发展过程中,问题始终是伴随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那个问题,但是总的来说,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办法越来越多,问题影响发展的程度越来越低。
目前常说的城市病,其从物质层面上大概有三个问题:住房、交通、生态环境。这三个问题基本是现实的,客观的。
首先,从住房来说,单纯讲居住条件,总体来说是越来越好的。拿北京来讲,现在你看所有的新楼盘基本都在五环之外,五环之内很少了。想在五环之内重新买个房子,必须得多花钱。房价高低是另一回事,因为它是一个市场交易,有人买就有人卖,有人卖就有人买。这个因素一般不太去考虑。而主要需要考虑的是人们的住房面积是否够用。北京三环内房源紧张,价钱必然高。经济条件差的市民可以住到远一点的地方,这个问题通过经济手段可以得到解决。但如果城市的外围没有房子,这就是问题了。
过去的住房谈不到舒适,一二十年前市民只要有一套独立的住房就满足了。三十年前更是连独立住房都很难得到。到了2005年、2007年之后,房价上涨是代表人民的购买力的增强,很多人都有了新房,此时人们开始考虑到舒适度。
现在的交通状况也是基本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发展公共交通。加上一些自动化、电子化的设备,也充分节约了人力成本。例如现在很多公交车,一个驾驶员就足够了,售票都是自动化,而过去每辆车至少要有一个驾驶员加一个售票员。这样节省下来的人力成本可以去购买更多的车辆。有了足够的车在高峰时期至少满足了运力的需求。地铁则是更加清洁和现代化的公共交通工具了,北京的地铁基本上已经赶上了西方国家的水平。
过去中国一直是改革开放,就是要学习西方,引进西方科技。现在中国,还不能说超过,总体上,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基本上已经赶上了西方国家现代化水平了。但是以后就不能单纯说再学习西方了,而是需要中国去自主创新,不仅是超越西方,还要超越自己。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中国也要引领潮流。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所谓的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技术,现在应用的还不是很理想,还得去努力,一个是交通,一个是住房,这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包括环境,都需要智能化水平来推进。这个就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空间,这方面主要是指的一个是企业的创新,一个是技术的创新,一个是把自己的创新技术应用到现有的城市各个方面,包括住宅,包括交通,包括人们的生态环境的治理,甚至包括政府的职务这方面都需要信息化去推进。
过去,可能城市中很多硬件设备条件还不具备,所以推进智能化还是存在障碍。而目前,硬件条件具备了之后,下一步就要朝着效益更高的方向发展,充分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好比说这个大厦已经建起来了,硬件条件就这样,如果对硬件不满足,最多只能再去盖一座大厦。然而目前的主要矛盾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如何使得每一个办公场所,每一个大厦的使用效果更好,更便于人们去工作,或者像住宅的话,让人住的更舒适。
如果是自动化、智能化的楼宇,很多问题就不用再去人为解决。例如灯光调节、温度调节都可以自动化进行。人员出入也可以自动辨别人员身份,对符合要求的人自动放行,而不应该进来的人就无法进入。
黄顺江甚至更大胆地设想,如果日后信息化的程度足够的话,类似于会议、会面这些形式就可以利用全息影像等技术进行,节省很多人力物力。
最后一点是关于生态环境,这个问题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严重的,未来总体上还是会朝着清洁化能源的方向迈进。并且对于一些废物的再利用问题也要提上日程。尤其是大气污染,很多都是过度消耗能源造成的,所以改变能源使用结构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主要是使用电能,如果能攻克几个技术难关,未来太阳能将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作为关于城市生活的终极畅想,黄顺江认为,如果一个大厦就是一座城市,那就确实能做到高度集约,利用科技手段让城市生态在一座大厦中循环起来。市民的居住,工作,全部在一个大厦里解决,日常生活不需要走出大厦,这样住房和交通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并且由于利用了科技手段,极大的减少了能耗,充分的循环利用各类能源,生态环境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所以科技创造新生活,使得城市的生活越来越好。对于畅想中的未来,慢慢可能都会变为现实。
黄顺江 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