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温州金融改革,前海金融改革,都有把金融业当作支柱产业的蓝图。但与农村金融相关的丽水改革则似乎没有受到与其他金融改革同样的关注。农村金融服务似乎仍是被遗忘的角落。
最近读到关于农行创新的报道。创新领域主要布局农行信用卡的国际化。包括打造农行国际化优质品牌,抓住欧洲奢侈品尾巴,微博营销等等,所有创新都是在城市里转悠。农行不“农”或不把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农业,其他商业银行看来更不会有兴趣。有种解释说,农村贷款规模太小,只占信贷总量的10%,所以商业银行不愿把重点放在那里。笔者不想从商业道德、垄断行业社会责任、国家金融服务资源的公平分配等角度来评论这个观点,只希望在当下各地“如火如荼”的金融改革中,农村金融服务的薄弱能引起各方关注,由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不要延续发起行的思路,使村镇银行变成不“村镇”。如果村镇银行沿着大银行的发展思路扩张,去办成全国性银行,除了扰乱正常发展秩序破坏竞争环境外,别无任何积极意义。
与十年前相比,我国农村金融已有了显著改善。最近山西永济调研报告显示,尽管那里的农村金融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农信社、邮储银行、农业银行(2.48,0.05,2.06%)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种机构的业务均已深入到了乡村,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格局。需要融资的农民,至少是农业大户, 已经有一定的融资选择的机会。而在同一个地区,三年前农户在这些机构中几乎贷不到款。
从宏观层面上看,农村金融的改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有报告显示,广西农信社联合社的不良贷款率在改革前的2006年高达33%。而今天降到了4%,且存款余额从不到500亿一跃到了2800亿,甚至超过了工、农、中、建、交,成了全自治区吸收存款最多,利润最大的金融机构。最近,各地农信社在加速筹建农商行。 广西恭城、四川攀枝花、辽宁沈阳、广东南海等多家农商行相继被批准挂牌。据银监会的数据,截至去年8月,全国已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55家、农村合作银行210家。此外,1424家农村信用社已达到或基本达到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条件。随着重庆农商行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京、穗、沪、津以及江苏等多家农商行均提出了上市计划。 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了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出现的可喜进步。
但从整体上来说,农村金融服务仍十分落后,与需要改变的落后的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很大差距。未来不论城市化和现代化如何推进,中国都需要一个能养活13亿人口的大农业。农村金融跟不上,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现代农村和农业发展不能与城市化同步,中国经济发展就可能遭遇农业空心化、农村空心化的危机。
笔者认为,发展以涉农服务为目标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应成为农村金融改革下一步的主攻方向。村镇银行应成为重要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我们相信,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也是村镇银行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机遇。
由于成本上升部分加工贸易业向中西部转移已成趋势,农民进城打工的形式也随之而变,从大规模千里迢迢的候鸟方式转为更多就近打工。围绕转移的企业形成离农村更近、离欠发达地区更近的小城镇,或将成为未来城镇化的模式。这些转移的企业以及小城镇的形成,都会催生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村镇银行可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现在有个较为偏颇的观点,认为城镇化是城市发展的问题。实际上,城镇化和农村农业发展不可偏废。城镇化提速,劳动力大量进城,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模式就可能面对劳动力不足或者不可持续的问题。集约化农业,农业机械化和职业农民,可能成为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未来农村土地的集约和土地的改良,大规模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职业农民的培养,都会产生大量新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村镇银行完全可以成为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主力金融服务机构。
离农村较近的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与农林牧渔业就地加工生产的发展是互动的。农产品(5.70,0.25,4.59%)加工的本地化,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一定会促进围绕农产品加工为中心的小城镇的形成。食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物流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会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也一定会与之同步。
当然,与商业银行有血缘关系的村镇银行,要创造新的不同于大银行的服务模式,加紧探索与种养大户,家庭(牧场)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服务模式,甚至需要脱胎换骨去开拓农村金融服务的蓝天。
总之,村镇银行的发展空间在“村镇”。村镇银行理该涉农,立足农村,立足农业,成为农村金融服务最重要的提供中介,才有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期待村镇银行“涉农”成为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