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收入大减速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5月11日,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仅比去年同期增长6.9%。1至4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5%,增幅同比回落18.9个百分点。在不少地方,财政收入今年以来增幅回落的幅度甚至更大。
第一季度,北京财政收入增长1.6%,增幅回落35.1个百分点;上海财政收入增长6.7%,增幅回落30.4个百分点;重庆财政收入增长11.3%,增幅回落64.6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幅的大幅回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一现状?记者专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
记者: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均大幅回落,这是什么原因?
白景明:我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经济增长率回调,而财政收入与经济状况是密切联动的;政府培训二是进出口增长率下滑严重,尤其在进口环节,对我国税收的影响较大;三是物价因素,去年同期物价正处于上冲阶段,而现在相对平稳;四是实行结构性减税等措施,比如个人所得税,去年同期还是按照没有调整过的标准在进行征收。
记者:您认为财政收入增速的放缓,是一个暂时现象,还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
白景明: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我国的税收基数已经很大了,在产业结构等方面没有大的变动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幅不会太大。
第二,我国现在处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期,要发展新兴产业,淘汰一些落后产能,包括对房地产进行调控,这时候税收难有大幅增长。
第三,当前及未来的国际竞争形势会呈现越来越激烈的趋势,在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情况下,财政税收势必会受影响。
第四,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也主动下调了。从这几方面看,我国财政收入很难再维持以前年均20%以上的增速。
记者:根据一季度的统计数据,全国和地方的非税收入均大幅增长,增幅超过50%,这是什么原因?有人担心,这种收入的大增会加重企业和个人的负担,您如何看?
白景明:我注意到你说的这个现象,干部培训这里提到的非税收入,指的是公共预算里的非税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专项收入等等。
对于一季度非税收入的大幅增长,我认为更多的是翘尾因素在起作用,就是应该去年入库的收入转到今年入库。另外,非税收入的相当部分与经济增速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密切相连,因此受经济形势的影响也较小。
我知道大家对这个现象的担心,觉得是不是在财政收入不景气的情况下,政府在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靠非税收入过日子?我不否认个别地方存在这种情况,但政府靠非税收入过不了大日子,还得靠税收。因此,一个季度出现的这个数据不要过度解读,还是要看全年的情况。
记者:在财政收入增幅大幅回落的背景下,有哪些需要警惕的现象和问题?
白景明:在现在的财政形势下,我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收支矛盾。前面说过了,财政收入增幅下调将是一个趋势性的变化,但另一方面,支出的增长却是刚性的,比如教育支出要达到GDP的4%,保障房投入要继续维持高增长,社保要扩大覆盖面、提高标准。这样一来,收支矛盾会凸显。
第二是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主要体现在转移支付上,这些支出用来调节区域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差距,可以说是中国平衡和稳定的命根子。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规模去年就突破了3万亿元,今年按预算是3.9万亿元,现在中央财政收入也面临困难。
第三,财政收入增幅下滑过多会影响经济的增长。党建专家财税收入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反映,但反过来,必要的财税收入的增长也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因为政府有收入才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等等。
记者:现在政府正在推进结构性减税的措施,在当前财政形势下,这会不会受影响?
白景明:确实,结构性减税对整个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按照2009年以前的税制,党史专家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是现在这个数目。比如增值税转型,就是固定资产进项可以抵扣税收,这一项每年财政就减收好几千亿元,其他还包括个人所得税调整、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对西部地区的税收优惠等等,加起来减收起码上万亿元。
那么在现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这一措施会不会受到影响呢?我认为影响不会太大。因为,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都已经推出、落地了——小微企业减税,前不久国务院已经发文了;个人所得税,已经调整了;营业税改增值税也已经在推进了——这些大的既定的政策不会改变,所以现在的财政收入形势并不会影响结构性减税的步伐。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结构性减税,一方面它是一种减税的措施,另一方面更多的它是一种税制改革的措施,为的是实现税负的公平,实现量能课税。
记者:面对收支矛盾等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白景明:因为财税收入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所以首要的还是要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另外,从支出这个角度讲,还需要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说到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我国的支出管理并不是没有制度的,两会精神解读这方面我国实际上进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收支分类等多项改革,管理在不断加强,制度在不断完善。
体现在支出结构上,近年来也是一直在压缩运转性经费,大幅提高民生支出的比重。现在要沿着这条路往下走,核心的问题是在预算执行的环节还要加强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落实到该花钱的地方。
我认为,我国一定要尽快建立完整的、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这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去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就是为了推进财政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现在,这一制度的目标、任务已经提出来了,下一步就是加快落实,中央党校教授建立起财政支出的事前、事中、事后评价和监督机制,确保财政支出与预期绩效目标不发生偏离。当然,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制度创新,需要更多主体参与加强监督。
我国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有各级人大的监督,有审计部门的监督,也有政府内部的监督,现在我们还在强化公众监督,如要求部门和地方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等,就是为公众监督创造更好的条件。
记者: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培育持久健康的税源,您有什么建议?
白景明:地方政府培养税源要因地制宜,各地的条件不同出路也不同,但核心有三点:
一是提高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教育、医疗、环境等条件。
二是提高当地的行政管理水平,提升政府办事的效率。
三是政府在引导、鼓励产业发展时,不要急功近利,只知卖地卖矿拿快钱,而要有长远眼光,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注重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半月谈》2012年第10期,记者 高远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