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去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持续下滑走势。目前,这种相对低迷状态仍未得到扭转。再加上外部经济形势变化,未来的经济走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而出现“硬着陆”的风险也在增强。在这种情况,采取传统的依靠对钢铁、化工等重化工业以及“铁(路)公(路)鸡(机场)”大规模投资的做法,显然是值得商榷、甚至可以说是不太妥当的刺激措施。政府培训从这个角度来讲,遏制经济继续下滑需要更新思维模式,创新宏观调控手段,不妨以启动民生项目作为切入点,以期达到改善民生、稳定经济增长的双重目的。
从去年第一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的GDP增长率连续五个季度呈现出下降趋势。干部培训而从国家统计发布的今年四月份的数据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在工业生产方面,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3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比1-3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虽然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了25.4%,但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却同比下降1.1%。在消费方面,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1%,比3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在出口方面,今年前4个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6.9%,远低于市场预期,而4月份的增速已经下降到2.7%,出口乏力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由此可见,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欲振乏力的迹象。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开始出现了一些悄悄地变化。一方面,货币政策通过连续调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除了对冲外汇占款下降带来的影响外,也在客观上增加了银行的可贷资金,进而为信贷相对放松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发改委加快了审批项目的力度。今年2月底以来,重大建设项目审批速度明显加快,部分高速公路网、机场和轨道交通项目获得集中审批通过。据初步统计,1至4月份,新增项目快速增长,仅4月份发改委批准项目就多达328个,近乎去年同期的两倍。
在这些已经审批过关的项目中,大多数都是重化工业或交通基建项目。换句话说,在此轮的调控中,两会精神解读为了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我们的思维仍未跳出传统的框架套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社会各界对这种做法普遍表示了质疑和担忧。以钢铁项目为例,此次通过发改委审批的一共有宝钢的湛江钢铁项目、武钢的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和首钢的迁钢项目,涉及投资上千亿元。然而,现实却是我国的钢铁严重过剩,钢铁企业大面积微利甚至亏损的尴尬局面。
因此,跳出依靠重化工业和交通基建项目拉动经济的传统思维模式,党建专家寻找一种新的启动经济复苏的新模式,就显得格外必要和紧迫。我们认为,不妨将投资重点放在民生项目上,以民生项目拉动经济发展,在改善民生的同时实现稳增长的目标。事实上,针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工程建设的投资,不但存在着巨大的投资机会,而且还有利于当前以及未来长期的稳定协调发展,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比如在教育投资方面,如果要实现教育均等化的目标,至少要投入上万亿元才行,党史专家其中有很大部分都集中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据教育部统计,目前全国普通中小学危房面积仍有3000多万平方米,占普通中小学校舍面积总数的2%以上,其中9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农村。
另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大概有30多万所,如果这些学校要达到东部地区同等学校的水平,执行力专家那么每所学校需要最低投入200万元,总共投入将高达6000亿元以上。这些钱用于建设校舍、购买器材等,同样能拉动建材、水泥以及教学用具、电子产品等其他行业和产品的巨大需求。
现代经济理论已经证明,主要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远远大于物质资本的贡献。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是经济保持长期增长的最大引擎。目前,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5%以上。相比之下,中国的这一比例仅为35%左右。因此,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形成更多的人力资本,不但符合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要求,也是当前保增长的迫切需要
也正因为如此,大力投资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复苏的重要举措之一。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经济刺激计划中就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是扩大就业和发展经济的关键所在,所以将教育与能源、医疗等一起纳入重点投资对象。据测算,仅仅在教育领域的刺激计划就将至少给美国创造5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
在医疗卫生投资方面,以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均衡为目的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同样十分巨大。根据卫生部的统计,2010年我国的卫生总费用达19980.4亿元,其中城市为15508.6亿元,占77.6%;农村4471.8亿元,占22.4%。假如实现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均衡的话,那么农村至少还需要投入1万亿元以上,用以解决农村地区医院数量不够、病床不足、医疗设施落后的问题。
有关专家根据卫生经济学的理论进行测算的结果表明,通过医疗卫生投资导致的健康人力资本提高,中央党校教授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面推动作用。比如国外有学者对OECD国家1960-2000年期间的研究发现,医疗卫生投资对这些国家人均GDP增长率的贡献达到18%以上。对中国的研究也发现,30个省市自治区在1993-2008年期间,医疗卫生投资对中国人均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10%。
在养老设施投资方面,我国的投资缺口也相当明显。目前,我国已经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空巢老人数量众多,而各种养老设施却严重不足。据统计,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到“十二五”期末将超过51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近1/4。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一些省市区建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室)的城市社区比例不足30%。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公共场所较少,现有的老年活动场所设施落后。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短缺的情况更为严重,特别是农村失去和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老人和留守老人的养老服务匮乏。农村社会化养老的基础薄弱。
另据统计,目前全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远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0张的目标,养老床位需新增340多万张。根据我国一些省区的做法,如果民营机构承办养老院的话,那么每张床要补贴10000元以上,如果340多万张床全部建成使用的话,那么光国家的补贴资金就将达到340多亿元,带动民间投资业将在上千亿元。
从上面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仅在教育、医疗、养老三个民生项目方面,我国的投资缺口就达到数万亿元之巨。国家发改委专家如果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将更多的资金投向这些民生领域的话,那么这些投资不但能在短期内解决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还能发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纠偏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以及保持国民经济持久稳定发展的积极作用。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方面,宏观经济调控必须照顾到长远发展和短期发展之间的关系。一些人总是认为,民生项目大多投资周期长、效益显现慢,不能够遏制正在发生的经济下滑走势。必须采取投资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以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对中国而言,在民生事业特别是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十分薄弱、欠账很多的情况下,大力投资民生同样可以发挥启动经济复苏、维护经济稳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且民生投资(6.84,0.09,1.33%)往往能惠及未来,纠正社会失衡,兼顾社会公平,其社会效应也十分巨大。
另一方面,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以进一步提高民生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了30多年之后,如果能够以短时期的经济增速下降,换取长期的民生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是值得的。事实上,如果民生长期得不到提高,经济发展的失衡状态始终得不到有效纠正,那才是让我们最值得担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