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国民经济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即将过去的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不平静的一年。
站在入世10年之际的中国,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体量,继续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最强的牵引。困难总是不期而至。国际金融市场的异常动荡、债务危机的持续发作、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让回暖向好的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快慢之间稳增长
经济、出口增速放慢,物价却上涨过快。面对“两难”,宏观调控在保增长与防通胀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受外需不振的影响,今年下半年来,我国出口受到不小冲击,增速和规模都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另外,GDP增速从一季度的9.7%,到二季度的9.5%,再到三季度的9.1%,也呈放缓态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物价快速上涨。6月份CPI同比上涨6.4%,7月CPI同比上涨6.5%,创3年来新高。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在坚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了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及时适度地预调微调。为抑制通胀,央行今年来3次加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过剩问题得到缓解。除此之外,我国还在多个领域深化改革,比如对收费公路进行清理、整顿,降低不合理的物流成本。
面对“两难”,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宏观调控在保增长与防通胀之间寻求到了平衡点。
在有力的调控下,物价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8月CPI同比涨幅今年来首次出现下降。此后,CPI涨幅一路下行,11月更是回落到4.2%,创下14个月新低,通胀压力得到缓解,给转变发展方式减轻了包袱。
冷热之间调结构
房地产市场遇冷,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相形之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一冷一热,折射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速
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名义增速保持平稳,但汽车、建材、服装等消费降温,实际增长与去年同期比有所放缓。
在今年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下,疯狂上涨的房价开始回归合理区间。今年1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八条”首次提出各城市要合理确定新建住房的价格控制目标,并再次提高信贷门槛,加大对投资、投机性购房的抑制。受此影响,今年主要城市楼市成交量逐月回落,部分一线城市坚挺的房价开始松动。
楼市降温的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外贸走低的影响资金链断裂。加之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等持续上升,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
对此,今年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央行、银监会提出,对中小企业信贷采取差异化监管策略,提高对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一系列税费减免和金融扶持政策,大大减轻了中小企业负担,“倒闭潮”的传言在政策引导下化为无形。
中小企业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经济结构要加快调整,都需要新的抓手。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今年变得“热气腾腾”。诚然,因为投资过热、企业急于跑马圈地不顾市场需求,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供过于求、过度开发等问题,但相信在国家的调控下,企业在经历洗牌之后能够真正看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
加减之间保民生
努力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同时通过改革所得税降低税收负担。加减之间,体现的是对民生的重视
开局之年,结构性减税引人关注。
9月1日起,新修订的个税法实施,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11月1日起,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同时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11月17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发布,将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展开试点。“结构性减税收益最大的是中低收入群体和中小企业。政府给企业让利,间接上可以提高职工收入。”专家分析认为。
减负的同时,在保障民生上的“加法”也可圈可点。11月29日,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一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更多低收入人口被纳入扶贫范围,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
为了减轻物价上涨对困难家庭的冲击,我国绝大多数省份今年启动了物价与社会救助联动的机制,提高了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人群的补助标准。
在医疗保障方面,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比去年的120元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今年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比去年提高10个百分点。
越是在困难情况下,改革的作用越发凸显。加减之间,居民税收负担减轻,保障增多,生活成本得到控制。这将有助于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有利于促进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