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我们可以从当前社会治理工作面临的形势、社会治理的理论视角和理论特色以及如何通过社会治理创新来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这三个方面深刻理解“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维护社会稳定发展”这一主题。一、党中央对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视(一)社会治理的概念关于治理的概念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特别是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之一。那么,什么是社会治理?我们可以从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几大要素来理解:第一,目标。社会治理的目标是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的有效运转。第二,主体。社会治理的主体包括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广大人民。治理跟管理最大的不同在于,管理是一个单向的关系,治理则需要多方共同参与。第三,依据。社会治理的依据是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社会治理不是想怎么治理就怎么治理的,也不是个人理解的治理,而是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第四,对象。社会治理的对象是社会的公共事务。社会治理涉及的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家庭的事情,而是可能会影响大部分人的事情。(二)社会治理的过程社会治理是一个包括规划、组织、规范、引导、协调、服务、调试、监督、控制的全部环节的过程。第一个是规划。社会治理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我们要规定社会治理的目标、任务,并对目标和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第二个是组织。制定规划之后,我们要通过一定的系统把这个任务落实下去。谁来承担的问题,就要靠我们的组织来解决。第三个是规范。目前我们的很多社会行为都有一些很明确的规范,但随着新事物、新问题不断出现,一些规范变得不够明确,或缺失、或需要修改。制定规范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博弈、反复、改进的过程。第四个是引导。我们要大力加强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实际上就是要加强引导。宣传教育很重要,其任务也是繁重的。第五个是协调。实际上很多政策实行以后,我们所做的大量工作是有关于协调的。第六个是服务。为百姓提供服务,为社会提供服务,这种服务的提升是发展的重要标志。服务越人性化、越便利,社会的发展高度就越高。第七个是调试。调试是一个过程,既包含个人行为的调整,也包含国家政策等的调整。第八个是监督。政府行政需要监督,司法执法需要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也需要监督。第九个是控制。在治理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很多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使这些行为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三)党的十九大报告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论断、新判断,内容相当丰富,我们可以概括为九个方面:经济方面,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要跟上智能化、自动化的潮流,在未来科技的发展中不掉队。为此,我们必须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对现有经济体系进行升级改造。政治方面,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协商民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等,还有基层协商民主。我们的《居委会组织法》对基层居民组织作出了很多规定,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展。文化方面,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国不但要成为制造大国,也要成为创新大国,更要为世界贡献新的精神文化,这就需要我们的文化发展持续繁荣。社会方面,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也好,社会主义建设也好,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生态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不能口袋里有钱,但是呼吸着污浊的空气。国防和军队方面,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我们的军队改革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利益。祖国统一方面,要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已经回归,台湾问题已经提上日程。解决台湾问题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完成的使命。外交方面,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关系的一系列论述在国内国际都得到了很好的认同,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最终都是为了让世界和中国一起向前发展。党建方面,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出台“八项规定”至今,我们党在党内的作风建设上、在反腐败斗争上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要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的环境,离不开我们的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社会治理的论述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立法、法治观念、法制体系建设、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验等,在提到“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的同时也讲到了一些问题,包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的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的问题等。对此,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针对我国形势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的判断。二、当前我国社会治理工作的形势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处在社会矛盾多发、社会治理艰巨的形势中。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理解这一形势:第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引发的社会适应失衡一度比较突出。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有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实际上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劳动要素占社会财富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所以,我们国家提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的正是要提高百姓的收入。第二,资源配置中存在不合理不合法现象,导致人们利益受损。这些现象或矛盾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处理事情的时候没有关注到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第三,国外市场的变化对我们的企业经营影响相当大。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很多企业都是外向型企业,如果拿不到国外的订单就意味着要减产,减产就意味着员工的收入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员工遭辞退。总体上讲,我们虽然现在应对得还不错,但是压力却很严峻。此外,我们国家现在大量增加社会建设的投入,但社会结构调整的滞后与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社会不适应,还是比较明显的。例如北京目前的老龄化程度,60岁以上人口的占比已经超过20%,也就是说北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中大量人口红利来自于外来流动人口。这一情况带来了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我们对不同经济主体的监管难度明显加大;二是社会组织方式多样化,参与社会管理或社会组织工作都面临挑战;三是社会弱势群体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伤害;四是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负担依然偏重;五是在全国角度上,社会建设水平总体滞后,社会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第四,利益格局调整,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分化还存在。社会各阶层开始出现刚性化和固化的趋势。第五,收入分配问题降低了人们对社会的认同。这就是我们要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来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强调这四个全面的出发点。第六,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导致的社会管理滞后问题有待解决。我国1978年的城市化率是17.92%,2017年是58.52%,这40年间有巨量的人口进了城,其中一部分人得到了城市户口,但还有不少人没有城市户口,这也是一个问题。到2050年,大概还有几亿人要到城市就业居住,我们是否做好准备?这样的发展,不仅是对城市也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带来大量的问题与新的课题。一方面城市有城市病,另一方面农村也有养老问题。对此,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但要把城市的问题治理好,还要把农村的问题解决好:一是由于城乡分割产生的城市实际人口管理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指我们身边或多或少的隐性群体、灰色群体没有被纳入到政府管理服务的视野的问题。二是城市化过程产生了大量因失业、下岗、生病、残疾、孤寡而形成的城市贫困群体的问题。怎么让这些人有尊严地生活,是我们党委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旧城改造、开发建设等格局调整引发矛盾的问题。这一问题现在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因为我们强制要求相关单位搞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落实追究责任。四是因焦虑、生活事故导致自杀的问题。这一问题同样也是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要面对。五是高度流动性社会引发的社会风险日益扩大的问题。低度流动性社会变成高度流动性社会,对我们社会管理治理的要求就更高,相关的风险也在增加。六是信息化社会对我们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发起了新的挑战。截至2018年6月,我国已有8.02亿网民,其中手机网民有7.88亿,占比高达98.3%;同时,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11亿人,及时通信用户规模达7.56亿,网络新闻用户6.3亿,网络购物用户5.69亿,网上外卖用户3.64亿,网上支付用户5.69亿,网络直播用户4.25亿,以及共享单车用户2.45亿,网络出租车用户3.46亿,在线政务服务用户4.71亿……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社会治理跟原来大大不同了。现在一件很小的事情,如果你反应太慢,可能马上就变成一件很大的事情。信息化社会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的同时,也加剧了不安全,如个人信息的不安全。信息化社会还使网络民意的表达更加通畅。所以,信息通讯技术也把使用它的人和不会使用它的人分在了社会的两个圈子。三、社会治理的理论视角和特点(一)主要的社会治理理论1.社会运行理论这一理论是郑杭生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他将社会运行分为三种:一种叫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一种叫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还有一种叫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即用三分法把社会的发展状况分为这三种情况。最理想的是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我们国家目前处于中性运行的状态。只要社会治理搞得好,通过改革解决各种问题,我们就可以达到良性运行的状态。这一理论是以提供视角的方式解答了我们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的问题。2.整体性治理理论这一理论的关键是讲社会治理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同。我们的政府网站的建设以及政府部门间的数据整合就是解决沟通、协同问题的途径之一。破除信息孤岛,我们的政府也要做智慧化的政府。要提高治理效率的话,我们就要实行整体性的治理。3.网络化治理理论这一理论跟整体化治理理论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其主要讲的是充分利用网络的双向互动、多元化参与来进行治理,也就是说我们参与社会治理的每一方、每个人都要到“网络”中来,即不能你一条线、我一条线,线与线之间不连接,而是要形成一个互相联通、互通信息、互相协同的网络。4.协同理论这个协同的概念是从企业中来的,企业的创新与协同带来了极高的效率。我们现在的社会治理也特别需要提高效率,因此要在协同上下功夫。5.社会资本理论社会组织所拥有的特征决定了他们可以通过合作来增进公共利益,也就是我们共同的规范与信任能够形成一个互动的网络,进而促进更多人的合作。所以,我们的社会治理实际上也是要增进大家的相互信任,就是老百姓相信政府、政府相信老百姓。6.环境设计预防理论我们小区里的绿化带、围墙、路灯等,实际上就是环境设计预防理论的应用,即通过环境的设计约束居民的行为,比如绿化带规划了路径、摄像头既预防犯罪也能提供线索等。7.零容忍理论这一理论的应用很广泛,比如我们对开墙打洞行为的整治等。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美国纽约,纽约原来的犯罪现象特别严重,也叫犯罪者的天堂。对此,纽约警方就提出了包括对轻微的违法行为在内的处罚手段,做到零容忍。8.破窗理论破窗理论讲的是,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如果是完好的汽车,哪怕停上一个月都没人理睬,但如果我们把其中一面玻璃打破,只要一个晚上,其他玻璃也会被人打破。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想要一个好的环境,我们就应该有治理意识,因为环境是越管越好的。(二)社会治理理论的四个理论特点治理,特别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早是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来的。我们的治理理论发展了这么多年,其理论特点主要有四个:第一,从治理对象来讲,主要针对的是复杂的疑难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公共困境、执法困境、跨区域困境等,单靠一个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我们进行综合治理,如京津冀的大气污染问题等。因此,综合治理更需要我们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联合。我们需要明确,综合治理首先是一种理念,然后才是具体的工作。第二,从治理主体来讲,强调多方力量和资源的整合。综合治理跟社会治理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即解决问题不要单打独斗。我们现在进行社会治理,要强调复合性、交叉性,所以一定要有综合、协同的理念。第三,从工作方法来讲,强调多种方法和手段的综合应用。我们说的多种方法和手段包括政治手段(如领导责任制)、法律手段(如公检法)、行政手段(如政策倾斜)、经济手段(如罚款)、文化手段(如教育宣传)等等。第四,从思维方式来讲,强调辩证地观察和分析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我们要看到社会表象背后的深刻原因,制定出“对症下药”的对策。四、以社会治理创新为抓手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一)平安建设的重点任务我们如何以社会治理创新为抓手来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就对策这一方面来说,党中央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是很明确的。我们目前平安建设的重点任务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要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防止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情况发生。第二,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防止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第三,维护城乡社会治安秩序,使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乱点得到有效整治,防止严重危害群众安全感的重大治安问题发生。第四,预防和减少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防止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群死群伤事故发生,努力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第五,依法查处经济犯罪案件,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防止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案件发生。(二)如何以社会治理创新为抓手来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对于我们党有能力引导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是充满信心的。现今的社会治理需要我们以社会治理创新为抓手来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因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认识到有问题不可怕,社会问题既是发展的动力,也是进步的源泉。我们要做的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平安建设来逐步解决掉这些社会问题。第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组织力量对本地区各类危险因素和安全问题进行排查分析。特别是在重大活动之前,我们要做好前期的摸排工作。第三,要建设跨部门的平安建设领导机构。街道平安建设强调,每一个街道都有一个平安建设办,并整合了有关安全的职能部门。第四,要推进智慧社区的建设。现在的一些基层社区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防范了陌生人随意进入社区,同时也会对进入的非住户采集信息。第五,要加强扫黑除恶等社会问题的治理工作。以北京为例,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有治安重点地区整治、高发案社区整治、高发案派出所排名整治等。目前北京的刑事案件总量稳中有降。第六,要建设协同机制,调动多方的积极性。我们要落实一些社会治理工作的工作机制,包括协同机制、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与考核评比等,调动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参与进来。第七,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街道乡镇的工作者们,是直接面对社会治理问题的主要力量。在网格化的管理过程中,大概95%的问题是能够在街道、乡镇和社区层面得到解决的,只有5%左右的问题需要在区级或者市级层面上解决。为此,要切实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第八,要丰富社会治理手段。很多问题与矛盾纠纷,实际上都是可以解决的,前提是我们掌握了政策、方法、技巧。现在的很多社会问题很复杂,一方面是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比较容易解决的;另一方面是则是社会问题背后的根源问题,如我们国家的政策调整,可能要逐步调整才能最终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能够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看出来,我们党完全有能力也有信心解决好各种问题。这一解决问题的社会治理过程,就需要我们更多人参与进去。
讲课预约电话:13811229543李助理(微信同号)
下一专家观点:王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问题和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