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游泳池的边上谈游泳和在水里游泳的体会是很不一样的。在上边的人会说,你游泳的动作该如何如何,怎样做才最有力,怎样做才最漂亮。可是对水中游泳的人来说,能抬起头来吸一口气才是最重要的
所谓营销潜规则,就是中国企业在游泳中的最关键、最有效的运作方法,就是用管理兔子的方法管理兔子,而不是用牵骆驼的方法去牵兔子
路长全并不出名!
但,很多企业家都记住了路长全在培训中给他们讲的故事:
有一只兔子坐在一个山洞门前写论文,这时走过来一只狐狸,看到兔子正对着论文题目沉思:“为什么兔子比狐狸聪明?”狐狸很生气:“谁说的?”“你去山洞里就知道了。”兔子用手一指山洞回答道。狐狸很生气地进山洞了。
接着走过来一只狼,看到兔子在对一张纸沉思,纸上写着:“为什么狐狸比狼凶猛?”狼一看很生气:“这不可能,谁说的?”“你去山洞里就知道了。”兔子又一指山洞。狼也很生气地进山洞了。
接着又来了一只老虎。看到兔子正对着一个问题沉思:“为什么老虎不是狼的对手?”老虎一看很生气:“谁说的?”“你去山洞里就知道了。”兔子用手一指山洞回答到。老虎也很生气地进山洞了……
讲完之后,路长全问:“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
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回答:“这个故事说明智慧的重要性,资源重组的重要性……”
这些都不是路长全期待的答案。
路长全告诉大家:兔子用什么方法并不是最关键的。
最关键的是:兔子的老师是谁?
那么,路长全是谁?路长全的老师又是谁?
近来有一本关于营销的新书很畅销,名叫《营销运作潜规则》,路长全随之浮出了水面。
《营销运作潜规则》现在成了中国管理界的畅销书,刚上市不到四个月就出现脱销,每个月销售竟达一两万册,今年预计销售会突破十多万册,这在管理类书籍中是罕见的。北京一些大学的MBA几乎人手一册。
有一位中国著名的企业家半夜给路长全打电话说:“把企业做这么大,只有两本书使他看到凌晨一点,一本是金庸的武打小说,另一本就是你的《营销运作潜规则》,谢谢你的书!”
路长全是谁?
路长全曾先后任职于伊利集团营销副总、巨能实业集团副总裁、意大利赞邦(制药)中国公司的营销总监和远大集团营销策划副总。其业绩有目共睹,而路长全今年也就三十多岁。
现在的路长全为数十家企业进行营销咨询服务和管理运作服务,其身份为“路长全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掌舵人,海尔商学院和经贸大工商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谈到他的《营销运作潜规则》,路长全给我打个比方:
后者是中国企业运作的普遍误区。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中国的企业普遍较小,就规模比较而言,如果说西方企业是体格高大的骆驼的话,中国企业最多是一只小兔子。
比如中国最了不起的海尔,总资产只有美国GE的五百多分之一(“海尔”2000年的总资产为8亿美元,同时期GE的总资产为五百多亿美元),就规模而言,是不是一只骆驼,一只兔子?何况我们大都数企业比海尔要小得多。
几乎所有的营销管理书籍告诉你的都是如何管理骆驼的方法,那是西方企业,尤其是规模庞大的跨国企业的营销经验总结。不少企业套搬这些管理方法,用管理骆驼的方法管理兔子,所以,效果不可能好。
骆驼前进需要稳健,因为它的骨架大,不能跑得太快,太快就散架了,所以,跨国企业谈营销战略管理,谈市场占有率,谈大投入大产出;而兔子需要速度和灵活,所以,中国企业运作营销应更注重策略,应该谈利润。
用牵骆驼的办法牵兔子,必然产生很多尴尬。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企业管理理论总给人远水难解近渴的原因。
在路长全看来,至少有一半中国企业营销的失败归咎于这些理论的误导。不是说那些东西不对,而是实用的条件不同。
路长全认准中国企业是一只兔子,他用管理兔子的方法来牵兔子,自然就取得了营销的速度和效果。
路长全用运作兔子的方法运作营销,在实践中屡屡取得不俗的表现。
中央电视台、《中国经营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等著名媒体都先后报道路长全的营销业绩,《中国企业家》、《销售与市场》等企业管理期刊也解读他的“路氏旋风”和“123法则”。
所谓“123法则“说的是路长全做营销的套路:第一个月做方案,第二个月推行方案,第三个月就快速起效,销售往往出现供不应求。
他服务过的伊利如此,他在服务中国最大的硅橡胶企业——宏达化工集团是如此,他服务的红星乳业集团是也是如此……这个法则在他服务过的企业屡试不爽。
路长全服务过的宏达化工集团所在地政府,江苏扬中市政府一口气又推荐三个企业请路长全咨询。
见到路长全,他那张酷似朱基的脸,折射出他丰富的经验背景,而他简捷锋利的谈吐让你体会到他的穿透力,使你不再怀疑他的成功来自于他非同一般的运作力度。
谈到“123法则”,路长全说:“我必须做到这一点,这是客户的客观要求。如果你服务一个企业,三个月内不见效,你就应该被扫地出门。这实际上也是被服务企业和服务企业共同的生存要求。中国企业大都处在生存阶段,竞争中的销售压力都很大,如果你不能在短期内帮助企业提升业绩,难道要让企业给你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吗?
兔子必须一边跑,同时找到吃的,否则就会饿死,而骆驼是可以三天不喝不吃的,因为他早有积蓄,这就是中国企业和跨国企业营销运作不同。”
那么,按照兔子的生存特点来运作营销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比如“产品支点”、“渠道支点”、“名称势能”、“渠道势能”运作等等。
路长全是这样诠释他的潜规则的:
建立“产品支点”——改变强弱对比达成另外一种可能
如何撬动庞大的竞争对手?
如果说企业的资源是你手中可以挥舞的杠杆,那么,撬动市场的最有效办法是找到一个支点。
支点的作用在于:有效地、微妙地改变强弱之间的力量对比,使强不再那么强,弱不再那么弱,从而达成别人另外一种可能。实现以弱击强,以小搏大,以轻举重。
这个支点可能在你的产品上,也可能在你的渠道上,关键看你能不能找到这个支点。
在服务伊利的时候,路长全在运作一支普通的冰激凌的时候,通过建立营销支点的方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地实现了伊利冰品的营销突破。使当年的销售业绩几乎翻了一番。
冰品行业是中国市场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在整个行业都处于无休止的价格战和利润急剧弱化的状况下,必须突破传统做法,否则就没有胜算的希望。
路长全一改用美味、好吃的传统诉求手法,而把一个传统的产品定位为一个娱乐项目来营销。
从产品命名、包装设计,广告运作,促销运作,都着力将一支普通的冰激凌塑造为好玩、有趣的娱乐代表物。
在命名上,他用一个大众熟悉的东西,将普通产品和我们目标人群——孩子融为一体,起名为“四个圈”。
因为他发现孩子们都喜欢圆的东西,比如说圆圆的呼啦圈,比如说圆圆的气球,比如说圆圆的弹子球,比如说圆圆的皮球。
用这个熟悉的词来给这个陌生事物命名,就给了消费者一个了解陌生东西的通道,同时,它带来一个悬念:冰激凌怎么能叫圈呢?
这就是一支普通冰激凌的支点。这个支点将冰激凌的市场一分为二,你们的是“好吃”的,而我们的是“好玩”的。
在广告的运作上,围绕着这个支点,运作了一个“奔跑着去买四个圈”的有趣、快乐、悬念的广告片的画面,从而使产品鲜活起来。
“好玩”的冰激凌更能激发我们的目标人群(孩子)的内心渴望,将潜在的渴求激发为巨大的现实市场。
产品支点的建立,微妙地改变了竞争对手和伊利的关系:你是苹果,我是梨。我和你是不一样的东西,你再厉害,和我没关系。你卖你的,我卖我的,这样,就使得伊利的产品从恶性的价格竞争漩涡中脱出身来。不仅销售额迅速反弹,利润更是大幅度提升。
运作“渠道支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渠道很繁琐,一批、二批、分销商、终端。渠道的长度、宽度、网纲、网结等等。
问题是渠道的关键部位在哪?
找到渠道的支点,你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四两拨千斤。
所谓运作是对关键部位的运作,而不是一大堆资源一勺烩。
通过对伊利冰品渠道状况的分析,路长全找到了渠道的关键部位,这就是二批商。二批商是快速消费品的渠道关键,它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是物流的最关键环节。
通过“经销商职能配送化”和“管理到二批”的渠道运作,突破了渠道瓶颈,实现了伊利产品的快速分流,产生了很强的销售推力。
在这样的运作下,“四个圈”在一个月内迅速被市场接受,销售迅速上升,“四个圈”的畅销带动伊利系列产品旺销,企业不得不紧急采取扩建和合作的方式来新增三个生产基地,但全年仍供不应求。
伊利冰品当年的销售差不多翻了一番,使一个行业老大在一年内翻一番,在中国还没有第二人。
连中央电视台、《中国经营报》、《经济日报》等著名媒体都对伊利冰品当年的大力度崛起称叹不已!
建立“名称势能”——让名称本身就产生销售
在2002年在北京和杭州市场上,上市成功的饮料新品非“体饮”莫属。
2002年4月份,一种全新概念、全新整体包装的饮料在北京和浙江市场同时上市,这就是“体饮”。巨能集团推出的一种新型平衡饮料。
大气、鲜明的外包装,使得产品在所有卖场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将产品衬托一如国际发达品牌。
体饮的突然杀出,使得本已竞争白热化的饮料市场更加炙热。
三元五角一瓶的零售价,是当年所有的即饮产品中最高的。
在这同时,“康师傅”、“统一”的茶饮料零售价从上一年的三元五角降到三元一瓶,而一般的矿泉水等价格已降到一元左右,巨能的一些人都在为“体饮”的市场反应担心。
上市两周后,有了经销商的二次订货;
1个月后,市场铺货率达到百分之六十,月销售过百万;
45天后,月销售迅速上升;
60天后,生产计划被突破,不得不紧急追加生产;
90天后,市场占有率超过了功能性饮料的同类产品,居主导地位。
至此,销售一路看好,“体饮”在激烈的饮料市场取得了上市成功。
为什么?
不少同类企业的同行问路长全,有什么绝招?
在广告投放相对极少的情况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饮料这个贵族化品类中取得这样的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成功的诀窍之一在于名称的运作——建立名称势能,使名称自己就能产生销售。
让名称自己就能走路,产品就具有了生命力。
这个产品是一种“等渗”饮料。
“等渗”是医学名词,就是等渗透压。就是饮料成分与人体细胞内的液体成分基本一致,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能够有效补充电解质和有机元素。
这是一个对大众无法说得清楚的概念,除非你准备上亿元资金,并打算先亏损三年。
在路长全接手策划这个产品之前,这个饮料取名为“聚能”,2001年已经在武汉市场上市过一次。直接推广“等渗”的概念,铺天盖地的广告虽然在武汉造就了广泛的知名度,但销售几乎无人问津。结果,全线溃败。
在路长全服务这个产品之时,所有的人都笼罩在失败的浓重阴影之中,没有几个人相信这个产品会成功。
饮料市场的竞争已十分残酷,怎样做?
首先,是产品概念。
没有概念的产品在今天的市场很难有成功的希望,问题在于这个产品用什么概念?
用“等渗”的概念进行的尝试失败了,尽管为此曾投入了巨额的广告费。
路长全坦承,这是他遇到的最难做的产品:口感不太好,价格又高,概念太深奥,加上失败的阴影。
用什么概念?
尽管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路长全始终保持沉默。
从“等渗”能引申出什么?他问自己。
他找到两个词:“互动”和“平衡”。
“互动”是最时髦的,“平衡”既传统也时髦。
我们经常听到“互动了没有?”“今天,我不平衡”等定位在“能与你互动的饮料”还是“能使你平衡的饮料”?“互动”是时髦的,但对成年人来说,接受度差些。
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身体保健方面,还是对宇宙万物的理解方面,“平衡”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现代年轻人也有现代“平衡”的追求。
最后确定:定位于平衡饮料。使产品产生类别竞争力。
起一个什么具体名字?
这可是有学问的,产品的名字要能和它的概念相匹配
起了五十多个名字:百得、迅达、可力……路长全都不满意。
——都被他否定了。
要拿多少钱来推广一个与定位本身没有直接联想的名字?
得用多大的资金来将“百得”与“可口可乐”区分?
必须在名字上就要凸显产品,宁可上市晚一点,也要弄出一个有特点的名字。
这是路长全的工作风格。
如果,自己都不满意,怎么让消费者满意?
如果感动不了自己,如何感动客户?
终于,找到了。
体饮!
路长全激动地一下子说不出话来。
有内涵的名字!
如果说其他的饮料解口渴,那么,我的饮料解体渴,那么,没有比“体饮”更合适的名字了。
“体饮”二字所隐含的健康含义,强化了平衡饮料的的类别竞争力。
包装设计同步强化平衡的概念。
湛蓝为基调,凸显产品的国际化,“8”字形水柱展现平衡概念,鲜明、大气!
产品上市后,在短短的6个月,在北京和浙江市场,在功能饮料市场跃居第一位。
在如此竞争激烈的饮料行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不仅取得了上市的成功,且从新生儿成长为功能饮料的第一品牌的成功营销运作是罕见的。
名称所产生的销售动力是功不可没的,路长全称这是名称势能的运作。
打造“渠道势能”——制造物流泡沫
渠道是河,产品是水。
产品销售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产品从厂家到经销商、分销商等环节,最终到达消费者那儿的过程,是一个物体搬运过程,就是现代人所称的物流,物体流动。
水要想流动必须有落差,也就是势能。产品要想在渠道中流动也必须有落差,这个落差就是渠道的“饥饿感”。亦即“渠道势能”。
从最基本的理由看,人为什么要吃饭,因为感觉到饿。
水为什么要流动,因为下游水位低,“缺水”也是一种“饿”。
回到营销上来,为什么消费者要买东西。
因为“缺乏”这东西。
这种“缺乏”可能是广告势能形成的,有一种渴望。可能是别人有了,自己没有就不平衡,是攀比造成的。这种“缺乏”也是一种“饿”。经销商进货主要是因为下游要这个产品,也是一种“饿”。
那么,厂家有意识地激发经销商的“饥饿感”,放大这种“饥饿感”。就成了一种促进货物流动的可行而且是有效的手段。
这就是建立“渠道势能”。
“渠道势能”建立的有效,能将渠道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胞激活,使各环节的向上游进货,速度大大加快,又主动地推动下游货物的流动。
创造渠道饥饿感,具体的办法就是促销与发货之间有节奏的互相配合运作。就如两条腿走路,前后左右,吞吐沉浮,要求协调的相互配合。
路长全在策划伊利冰品的营销运作时,就有意识地打造了渠道势能,制造物流泡沫,使渠道的需求被迅速放大,迅速实现了大规模的销售。
首先,在最寒冷的冬季,伊利开始反季节启动全国市场。
反季节运作有两大好处,一是广告容易凸显出来,没有同类竞争声音的干扰,消费者很容易记住你的广告;
二是费用低,渠道促销和广告段位在淡季,由于没有竞争者的竞争,费用会大为降低,运作的实际成本并不高。
创造市场饥饿感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发货调节。
如果经销商或分销商总能如期拿到他预订的产品数量,他就不会重视厂家赋予他的经销权利,那么,他继续订货的心情就不再紧迫,同时对下游分销的力度就会减弱。
新产品上市初期,适当紧缩发货,使经销商产生“饥饿感”后,必然会加大订单数量,加快订货速度,同时加快分销速度,使产品快速涌到消费者面前。
如何合理把握“饥饿度”,创造渠道产生半被动“热销”局面,同时又不会损害市场,关键是要使发货量保持与实际需求量的平衡。俗话说“吃饭要吃八分饱”,实际供货量保持订单数量的80%同样有助于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
人为地创造市场需求泡沫。
就如《孙子兵法》云,要想打赢一场战争,必须造就有利于自身的“势”,就如创造一种不可逆转的巨大“势能”,就如同“悬磐石于万仞之上”‘,人人都被撼动的局面。一旦利于己方的“势”形成,一定会转化成“动能”产生市场冲击的“速度”。此时,抢占市场就如探囊取物一般。
创造渠道势能,制造物流“泡沫”,来产生更大物流,实现销售迅速放大。这就是打造“渠道势能”。
在企业运作和经济运作中,泡沫实际上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看你如何看待泡沫,如何发挥泡沫的正面作用。企业运作永远处于虚实结合的过程中,妥善把握、运作这个度,就能产生正面的放大作用,实现营销的迅速发展。
企业运作太虚,就会导致体弱,支撑不起越来越大的规模。我们看到一些年销售额几十亿元的企业在一夜之间轰然崩溃,就源于体弱,泡沫太大;
反之,企业运作太实,过分谨慎,看不到巨大市场机会,或过分夸大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不敢去挑战未来,出现典型的“恐惧症”,就会错过一个又一个的机会,降低企业发展的进度。
路长全的这些运作方法,你从那些管理的书籍中是找不到的,尽管路长全具有MBA背景,其本人也酷爱读书,但他的潜规则不是来自于那些理论。
那么,路长全的老师是谁?
路长全的老师是实践。
撰文·摄影/阿波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