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明谈HR经理的识人术
怎样做好心理管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的观察是否仔细。
在新的HR管理理念中,“心理管理”被提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换句话说,比制度与规章更重要的,是它们带给员工的感觉,而这感觉如何,将直接决定员工的绩效。就HR经理所面临的心理管理的新挑战,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郑晓明博士。郑博士长期从事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北京行为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也是中国管理科学院行为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和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会理事。
记者:上个世纪60年代,成功企业的管理重点放在生产环节的管理上,70年代更重视市场营销的管理,80年代偏向资产运营的管理,90年代以来的相当长时间,企业管理则强调以发挥人的潜力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你认为如今在此基础上提出“心理管理”的观点,是否有其必要性?对企业管理而言,其好处又在哪里?
郑晓明:很大程度上,HR管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一些HR经理们认为制度出来就高枕无忧了,这种想法是片面的。HR的重要工作是执行和落实,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HR管理是企业各级管理者的事情,而不仅仅是HR部门的事情。尤其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对HR管理负有重要责任,是落实HR制度的最关键力量;其次,沟通非常重要,HR管理不是简单的命令执行,更多的是沟通、服务和指导;第三,任何管理制度都是一种企业“硬件”,但管理一定要从员工的心理变化和感觉入手,这才是HR管理的重点。在新的HR管理理念中,更加注重心理管理,强调管理从心开始。这样,制度才真正有生命力,才能使外界的制度能够内化成员工自我的规范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过去的人事管理实际上是把人作为一个被动的对象作为管理,现在的HR管理是要把人作为一个活的资源来加以开发。再看长远一点,新的管理理念又已在突破这种理念,因为员工积极性的调动虽和激励、考核制度有很大关系,但与HR经理对他们的了解、帮助更分不开。这些看起来和HR管理好像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却对管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压力管理,在很多大企业里,HR是有责任对一些优秀员工做心理辅导的,以提高员工的自信心和自我激励的力量。目前国内的一些优秀企业也在这样做,如联想。
注重心理的管理和辅导,这是对HR管理者的新挑战,换句话说HR要承担一个顾问的角色,而不是传统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记者: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怎样才能做到“管理”员工的“感受”?
郑晓明:对HR管理者来说,一定要注重员工的心理感受,比如公平,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一个人感觉到是否公平,更多的是和别人比较。要知道一个人对别人薪水的关心程度甚于对自己薪水的关心。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企业的工资和其他一些企业比要少一些,但员工不走,因为他感到公平。但也有的企业存在这样的状况,企业里员工的薪水很高,但还是有人要走,因为他觉得内部不公平,他拿到的没有他应该拿的那么多。所以,HR经理应该考虑的是企业内部的公平如何在员工的感觉上体现出来。
记者:如果要达到“心理管理”的目标,HR经理应当加强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郑晓明:HR的主要功能谈得较多的是“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我认为应当再加上一个“识人”。
识人是基础,选人是先导,用人是核心,育人是动力,留人才是目的。HR管理者应该补上“识人”这一课,学学心理学知识,增加对人的敏感性。
怎么样做好心理管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的观察是否仔细。我提几点建议:
一是要学会观察别人,要有主动观察别人的愿望。当企业的HR管理越来越规范化时,HR经理必须要注重对人的观察和了解。
二要认识到人的心理是可以被认识和被了解的,要有这样的理念。尽管人很复杂,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心理有很大差异性。可是人是可以认识了解的,只要树立起好的思路和办法。
三是要注意方法和策略,尽量在一种自然背景下去了解他。比如找员工谈话不一定非在办公室,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居家优势”的概念。“居家”不一定是在家里,意思是双方都熟悉的场所,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沟通,有助于对他了解,改变态度和行为。而在办公室里容易有隔阂、等级、距离。
比如杰克•韦尔奇喜欢带他手下的人一起出差,出差这种环境离开办公室,沟通会更顺利一些。中国一句古语叫“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意思是把一个人灌醉了,他的本性就暴露了。当然我们不是要故意去灌醉一个人,但我们可以模拟这种自然的环境,比如选择在打保龄球、中午一起吃饭、旅游出差时等来观察和了解别人。没有必要像以前的人事经理那样,摆一副“组织找你谈话”的面孔,要知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人们有一种“社会赞许行为”,会迎合你讲话,产生一种防御心理,自我封闭,谈话和了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四是要善于从一个人的早期背景去了解。每个管理者都应该是员工的心理学专家,要善于了解他的早期背景(生活背景与工作背景),来判断他的行为和发展。猎头公司就非常注重这一点,经常会对应聘者进行早期典型事件的分析,比如最成功的、最失败的以及重大生活事件等来了解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