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实习记者 周伊雪
“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农民工的供求开始出现逆转,特别是全面铺开了城市化建设,用工荒是很正常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刘福垣在谈到今年众多企业遭遇的“用工荒”问题时说。
2014年春节过后,多地遭遇“用工荒”,并开始呈现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蔓延的势态。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用工荒”问题,刘福垣则认为这是社会发展必经之路,应以平常心面对。
新特征
“用工荒”最早出现在2004年春节前后,距今整十年。这十年来,“用工荒”从沿海扩散到内地,问题更复杂,形势更严峻。
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调查,广州今年节后用工缺口将达12.33万人。而中部城市武汉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据武汉市人社局调查统计测算,今年武汉企业缺工9万到11万人,比去年增加1万到2万人。四川一私企老板为顺利迎回老员工,出动9辆大巴车和商务车接员工返厂上班,甚至允诺老员工每带一名新人回厂,最高可奖励1000元,这在往年实属罕见。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的权利意识提升,追求生活质量,对工作的环境、薪资等要求都比以前要高。另外,大企业向内迁移,在当地创造了工作机会,使得农民工就近就业的比例升高。这些原因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民工荒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王继承认为,“用工荒”还反映了“三农”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的生活水平及保障相较以往都有很大提升,外出打工对农民的吸引力下降,因此部分农民选择了就近就业。
不过,也有一些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在中国初级劳动力市场“用工荒”的同时,史上大学生毕业季却一再发生就业难。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解释到,中国目前还未完成工业化,因此需要大量普通劳动力,对大学生的需求低于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然而现实却是,六七百万的大学生占了1500万新增劳动力的一半。这样的劳动力结构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极不匹配。
“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劳动力结构却是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结构,民工荒、技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是这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刘尔铎说。
解决之道
“十八大”中首次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劳动力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源,刘尔铎认为,要解决“用工荒”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还得靠市场。
农民工的买方市场出现,这就要求企业提高劳动力价格,开出更优厚的待遇以吸引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80后、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企业和地方政府应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提供好的工作环境。
同时,企业必须积极进行产业升级转型,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从而降低劳务需求,缓解用工压力。中国单纯依靠人口红利发展的时代已然过去,“用工荒”成为倒逼企业从粗放型、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转变的一把利器。
王继承认为,季节性的“用工荒”还源于中国结构性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因此政府应减少管制,进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民工的社会融合。例如,重庆市从2010年开始全面启动户籍改革,解决农民工落户城镇的问题,同时建立和完善住房、就业、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机制,将劳动力吸纳到当地,有效缓解了用工荒问题。
此外,政府还应重视提升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质量,加大劳动力的培训投入,培养市场亟需的技术工人。王继承认为,人社部下的技工培训学校就业率非常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因此应加大对人社部这种非学历的中等职业培训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