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占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发展中国论坛副主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济学评审组专家、国家行政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审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硕士(吉林大学中国土地制度史专业),经济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经济学博士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理论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政府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重点系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
现代化经济体系体现出七个新特征
党的十九大在描绘未来中国发展蓝图时,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已成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体现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高效率的发展水平、中高速的经济增长、平衡发展的地区格局、高水平的农村发展、全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等七个新特征。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原因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张占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这个战略目标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以雄厚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必须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不断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二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我国经济体系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诉求和目标就是打造“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为本质特征的经济体系。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破解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才能推动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从本质上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引领经济质量提升,破解发展矛盾和瓶颈的有力抓手,是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强国之路,是推动产业转型、改善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经济迈向中高端的战略举措。三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参与全球治理的需要。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应的是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国际平台,是中国经济高质量“走出去”的迫切需要,更是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话语权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需要。当前,国际形势和竞争力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部分发达国家逐步走出世界金融危机的“阴霾”,经济复苏迹象明显;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快速发展,其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据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对外开放发展质量、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显得重要而迫切。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四个科学内涵中国经济时报: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张占斌: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即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先进协同的产业体系、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具体来说,一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旨在阐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发展成果共享为终极目标的经济体系。二是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指把各种要素调动好、配置好、协同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作用,充分发挥资本、资产、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作用,协同促进实体经济和产业体系优质高效发展。三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要坚决破除制约发展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四是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建坚实基础。从其基本特征看,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体现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高效率的发展水平、中高速的经济增长、平衡发展的地区格局、高水平的农村发展、全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等七个新特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总要求包含三个层面中国经济时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要求有哪些?张占斌: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所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总要求应该包含以下三个层面。一是让新发展理念引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是一切发展先导,是以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主线的,而非速度和规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可见,让新发展理念贯穿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之中是遵循事物发展演进的客观规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逻辑的根本所在。二是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坚持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极大释放体制机制上的“改革红利”,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筑坚实的经济基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是振兴实体经济中国经济时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和支柱是什么?张占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是发展和振兴实体经济。党的十九大报告五次提到“实体经济”,既强调“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又鲜明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尤其是报告三次指出如何发展实体经济:加速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聚焦振兴实体经济,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不断为企业这部创新的发动机加油助力。不难看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是发展实体经济。而发展实体经济的难点在于制造业,应充分认识当前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把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给制造业发展带来的历史契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还要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加强统筹协调、部门协同和各级联动,推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汇集到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中。进一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提振企业家信心。为了发展和振兴实体经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六大支柱性措施: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五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六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讲课预约电话:13811229543李助理(微信同号)
上一专家观点:宁吉喆: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正能量
下一专家观点:辛鸣:正确把握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