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中原
中国经济短期困难 长期向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释放出积极的财政政策信号,这一数字的背后,透露出很多值得外界关注的信息。中国为什么要提高财政赤字率?对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些企业的感受为什么会与宏观经济的基础数据不一致?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和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今年两会期间,他就上述问题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采访。
卢中原认为,中国提高财政赤字率,说明中国政府已为应对2016年困难的经济形势做了充足准备,有较充分的回旋余地。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集聚一些新的动能,经济结构调整显现出趋好的迹象,因此,“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将显现出长期向好的趋势。
提高财政赤字率有利于应对经济下行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了很多经济数据,您怎么看待这些数据透露出来的信息?
卢中原: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出很多值得关注的经济数据,包括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度目标、2016年财政赤字率、2016年M2预期增速等。
2016年中国GDP增长年度目标是6.5%到7%之间,体现了与“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同时又考虑到年度特点。中国政府“十三五”规划的年均增速为6.5%以上,今年的增长目标略高于“十三五”的平均速度,有利于形成比较积极的预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引人关注的是财政赤字率的提高,给社会释放强烈信号——今年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很强,对供给侧改革支持的决心很大,而且针对性也是非常鲜明的。我认为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而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有助于供给侧改革。
将3%作为财政赤字的上限并不是绝对的标准。我国财政实力雄厚,即便将财政赤字提高到3%,也是比较安全的。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今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而近两年赤字率只有2.1%和2.3%。
财政赤字率提高后,为实施供给侧改革,特别是简政放权、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留有很大余地。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减税降费,将影响到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但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减税降费将减少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多亿元;还会安排一些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用于改善民生,支持供给侧改革,通过一些手段,优化财政支出,主要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三农”、生态建设等。
今年广义货币M2增速预期目标为13%,比去年的12%调高了一个百分点,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总基调还是稳健,在稳健总基调下有一些灵活、适度宽松,为“十三五”开好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准备。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释放积极财政政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卢中原:财税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对经济发展的波动方向和幅度进行调节,财政政策相对见效更快,而货币政策见效较慢,其预调和微调需要一定提前量。中国提高财政赤字,不只是扩大需求,更大的作用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财政赤字调高到3%,是基于对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即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于去年,国际经济环境也不乐观。
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主要先行指标走势较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先行指数呈上升态势,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4个月在50%以上,从7月以后开始回落到50%以下,但回落的幅度并不大,12月有小幅回升,今年1月和2月这一指数又开始下降了。
每年我们都会密切关注1月和2月的一些先行经济指标,如制造业的生产指数、新增订单指数、从业人数等反映市场状况的指标,还有服务业和建筑业的商务活动指数等先行指标。它们会影响到后几个月甚至全年经济走势。目前,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都在下行,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2015年12月回升到49.7%,今年1月回落到49.4%,2月时继续下行到49%。同时,服务业和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也一直在回落,后者从12月的58.3%,降低到1月份的57.2%,2月份的55%,这些先行指标领先于实际经济变化几个月,指数下行预示未来经济走势看跌。当然,服务业和建筑业还处在50%以上的扩张区间,可以缓解制造业带来的下行压力。
今年前两个月,有一些反向运行的数据值得关注。例如今年1月份新增信贷2.5万亿元。这一现象引起担忧,要认真做一些监测和分析,弄清楚在1月和2月整体开工不足时,是什么原因导致信贷快速增长,并向社会说明。这涉及如何引导预期、稳定资金的需求和供给,稳定投资者对楼市股市的判断等。从国研中心的景气指数看,宏观经济去年第三季度也有短期回升的态势,但不够稳定。中国经济中长期向好
中国经济时报:短期内中国经济承受压力,那么长期发展呢?
卢中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一个观察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数——国研中心景气指标,2015年11月时景气指标达到100.2%,创下2013年下半年以来的最高值,这说明从短周期波动看,中国经济正从谷底往上走。我的判断是中国经济短周期已经开始回升,但能否持续还需观察;而中长周期增速放慢还未见底,但波动幅度明显缩小。我对中国经济十三五的发展预期是乐观的,但并不是着眼于速度。首先经过30多年市场化改革和发展,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在形成,消费取代投资和出口,服务业取代制造业,两者成为主要拉动力量。现在消费在GDP中占比明显提高到66.4%,对增量的拉动也大于投资。过去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投资是主要动能,当经济增速放慢后,出口乏力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超过投资。
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连续四、五年超过第二产业,其增加值比重也已经连续三年占据第一位。这说明服务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已经稳定。进一步说,服务业和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制造业下行中,消费品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却反其道而行之,保持快速增长,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其次虽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但是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更多,发展的质量比以前要高,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更加协调,这些都是我们多年求之不得的。比如物价指数连续五年低于调控目标,带给老百姓实惠;老百姓的实际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2015年中国GDP增长6.9%,居民收入增长7.4%,比GDP多0.5个点;城乡收入差距在缩小,农民增收一直快于城镇人口收入2到3个点。整个十二五期间都保持了这样的良好态势。
中国经济时报:从宏观经济数据看,经济显现长期向好的态势,但企业却普遍反映经营困难,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卢中原:现在大家感受到经济困难,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增速放慢,暴露了长期被掩盖的问题和痛点,但必须容忍这种放慢。过去国家保持GDP每年8%以上的增速,主要是为了保就业,现在不用刺激经济增长“保八”也能确保就业增加。政府不会再出台短期内强刺激的经济政策,企业预期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更要看到,在经济下行中出现了一些新动能的集聚,经济结构也有积极的变化,目前几个经济先行指标的下降,与过剩产能、高耗能行业、技术落后企业的淘汰有关,这些属于正常的调整。
但也要注意到,中国经济的中长期下行和短期下行叠加在一起后,宏观调控面临的稳增长压力依然很大。因此,今年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增加了灵活适度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结构改革,也有利于稳定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加大,减税、营改增的覆盖面将扩大,企业将更有财力投入到技术改造中,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力争形成新的供给。
企业要正确判断现在的经济形势。过去在高投资下形成的过剩产能已经不可持续,未来市场经济的常态是供给略大于需求。企业要了解国家的走向、改革的动向、规划的方向、未来整个发展的态势,抓住结构调整的机会。
今年地方政府都要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部分地区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这都是重大的改革和变化。行业协会要及时发布行业“天气预报”、供求信息、政策信息,引导本行业的企业,还要加强行业自律。企业要关注改革的新动向,国家的总体发展规划和整个行业的专项规划。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正常的秩序,理清思路,形成政府、中间组织、企业、市场的良性循环。
讲课预约电话:13811229543李助理(微信同号)
上一专家观点:曹远征:中国经济为什么会下行
下一专家观点:黄益平:如何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