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咸平
专家介绍:1986年获得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博士。郎教授曾经任教于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目前是香港中文大学最高学术级别的首席讲座教授。郎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公司治理和企业战略专家,其学术论文不但深受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而且郎教授也在2003年被列入世界经济学家名人录。郎教授2001年进入内地以来,其观点震撼中国3大地,而他所分析的企业案例包括名噪一时的德隆和格林科尔深受业界重视,不但具有诊断性,同时更有预见性。郎咸平的系列作品出版后均为畅销书。2010年被30多万网民公推为2010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郎咸平以485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8位,引发广泛关注。
这个世界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容易被颠覆
2016 年开年,一贯低调的老牌科技企业华为忽然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引爆舆论的是接连报道的几起新闻:一,华为2015 年营业收入超过思科,一举成为全球通信行业的老大;二,2016 年一季度华为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将近60%,稳坐全球第三,直逼苹果、三星;三,2016 年5 月华为起诉三星侵犯其知识产权,网友戏称华为用专利“手撕”三星,并由此发现华为在手机领域拥有的核心专利数量远超苹果、三星。
华为的赫赫业绩反衬出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互联网手机公司如今的困局。华为凭什么成功?华为坚持的是什么?当“互联网+”的大潮袭来,所有人都在忙于寻找风口的那头“猪”,所有人都在讨论互联网颠覆了什么,任正非却冷静地指出,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汽车必须是汽车,金融必须是金融,豆腐必须是豆腐”。
的确,互联网技术正在加速推动商业模式的改变,加上全球过剩资本疯狂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催生了新一轮的互联网创业大潮。在野蛮生长的O2O、P2P、自媒体、共享经济等冲击下,似乎每个传统行业都遭到了“颠覆”,以至笃信“互联网精神”与“互联网思维”的创业者们产生了一种幻觉:自己即将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传统行业,彻底改变行业的既有格局和生态。
然而,这个世界真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容易被颠覆。动辄谈颠覆的创业者往往死得最快。例如,大量的O2O 公司不择手段虚构业绩,靠讲故事、谈情怀、造数据、编造主要创始人履历、自己或鼓励他人刷单等等方式,不断包装自身,目的是骗一轮又一轮的风投进场,最后烧完所有钱关门大吉。当然这还算是好的,只是风投倒霉而已,如果这样的公司继续忽悠,一不小心上了市,那最终倒霉的就是我们的广大股民。而那些财大气粗的BAT 们,“有钱就是任性”,以为手握天量资本就可以颠覆一切,进而在各个行业胡乱收购,结果导致自身股价阴跌不止,还怪美国投资者不了解自己的情怀,这届美国人民果然不行……更不用说当年喊出“颠覆金融业”的P2P,如今已成为集资跑路的重灾区,最近更出现了上线一天便跑路的“P2P 一日游”奇观。
如果说在服务业领域,还有可能依靠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的消费体验实现“弯道超车”,在制造业领域,则远远不是那么简单了。我以小米为例。早在2014 年小米处于全盛时期时,我就批评指出,根本没有什么“小米模式”,如果非说有,那也只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价格战。没有手机核心专利技术,小米只能靠购买零配件交给代工厂组装,然后以超低价销售。其结果就是,小米的利润率不足2%,甚至低于中国制造业500 强的平均利润率,这对于一家互联网科技企业来说实在匪夷所思。超低利润率意味着只能依靠出货量的超高速增长才能维持,一旦规模扩张受阻,立马就会陷入困境,后来的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
退一步说,即使小米没有遭到华为和其他国产品牌的强势围剿,还是国内智能手机行业的老大,一旦小米想进一步开拓国际业务,也必然遭到挫败。各大国际厂商在手机领域的专利护城河又宽又深,小米之所以在国内受到的阻力不大,是得益于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健全,而一旦走出国门,立即成为众矢之的,小米在印度市场的遭遇只是一个开始。小米想要克服这个硬伤,不外乎两种办法:第一,组织科研力量从头研发;第二,收购拥有专利的相关国际厂商。这两条路都不是短期内可以打通的,留给小米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生产手机的技术壁垒尚且如此之高,如果是生产汽车呢?对那些高调宣布要跨界造车,并计划在2~3 年内就发布首款智能电动车型的互联网企业来说,我只能用“无知者无畏”来形容。要知道一部手机的零配件不超过100 个,而一辆汽车的零配件不包括螺丝螺帽都有7000 个以上,造车的资金投入之大、设计标准之复杂、技术壁垒之高、供应链管理之难,绝不是只靠“互联网思维”摇旗呐喊几声、博博眼球就能搞定的。电动车鼻祖特斯拉至今还深陷亏损泥潭,而中国互联网车企们的自信满满究竟从何而来?我可以断言,这些贸然踏入智能电动车领域的互联网车企最后一定死得透透的。我认为更可行的一条路是,由传统车企升级进入智能车市场,比如被吉利收购的沃尔沃,在吉利持续的资金和研发投入下,沃尔沃无人驾驶汽车的时速已经可以达到70~130 公里,在速度和稳定性上远超谷歌的无人车。
什么才是真正的商业创新?我认为必须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交往、情感等需求,才可以称得上创新。那种天天吹嘘各种商业模式但最后给出的方案不过是一件更便宜的衬衫,一部更低价的手机或者一款更高利润率的金融产品,那绝对不是创新。伟大的商业创新某种程度上是可遇不可求,对于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来说,不过是以互联网的噱头杀入了一个传统行业而已。
这些“互联网+”企业要想生存下来,不外乎两种办法:第一,以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不断跑马圈地做大规模,只要规模可以持续扩大,或者只要你讲的故事足够吸引人,能不能赚到钱无所谓,反正在全球资本过剩的时代,资本市场会抢着替你买单,理论上可以依靠不断的“下一轮融资”来过活,甚至活得很好;第二,如果你忽悠风投的能力有限,希望能够从真正的用户身上赚到钱,那么你就必须深入行业的本质,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如何做好一件衬衣、一部手机或者一款金融产品。“做好一件衬衫”是雷军开给凡客的药方,其实这个药方也同样可以开给小米。
比如,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风控!重要的事情说一遍。金融业的行业性质决定了它的高风险属性,因此金融业拼的不是你吸纳资金的规模,也不是贷款规模,而是放出去的贷款怎么收回来的问题,也就是风险控制,这才是你能否盈利的关键。当这些大大小小的P2P 被“扶正”,正式成为民营银行,就不可能再靠拼流量、拼规模、高回报等方式来竞争了,因为这些方式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你必须要问自己,与传统银行相比,你的风控好在哪里?这个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到最后只能是死路一条。在这一点上,像阿里金融、百度金融这种大咖,由于坐拥几亿中国人的大数据,在风控上有可能比传统银行做得更好,而对于其他的普通P2P 平台来说,目前我看不到什么希望。
再比如,媒体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内容!自媒体走到现在,抛开那些玩票性质的不谈,真正想要获得稳定的读者群并实现持续盈利,就必须有持续更新的、高质量的、原创性的内容产出。而这也就意味着,那些脱颖而出的自媒体其实最后根本不可能靠个人运营,而只能靠机构运作,专业分工,从策划、组稿、编辑、配音配图、视频剪辑、美工等等,每个岗位都必须流程化标准化管理,才能实现持续的、稳定的内容产出,这和传统媒体没有任何区别。
最后来说说制造业。制造业想要依靠“互联网+”方式实现所谓“弯道超车”、“升维入侵”是最不现实的。制造业的核心在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制造企业没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技术积淀,基本上很难立足,更谈不上冲击行业老大。华为帝国的打造花了将近30 年,每年的科研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高达10% 甚至更多,如2014 年华为的科研经费为400 亿元,超过A 股154 家化工企业、166 家机械设备企业、67 家医药企业的科研经费的总和,这样的企业显然不是可以轻易被超越的。
当然,对于小米这样的后起之秀,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毕竟小米手握天量资本,钱多好办事。但前提是,小米必须消除对既有模式的依赖,以超低价杀入某个产品、快速抢占市场的手法再玩下去只能玩死自己。如果自主研发来不及,那么趁着资本市场还愿意听雷军讲故事,赶紧收购全球优质的高技术制造企业,尤其是各个细分市场的行业前三名,把这些公司的技术积累拿来为我所用。这几乎是小米可以真正实现“弯道超车”的唯一方式。实际上,在这方面,传统家电巨头美的反应更快,2016 年5 月,美的宣布斥资不超过40 亿欧元现金,收购全球机器人领域的老大——德国库卡集团,以实现其在机器人领域的关键布局。在工业4.0 时代,机会对传统制造业和“互联网+”企业同样开放。
近期美的除了收购库卡,还花4.73 亿美元收购了东芝的家电业务,同时其他中国制造企业的海外收购也动作频频:富士康花35 亿美元买下夏普三分之二的股份;海尔花54 亿美元买下了通用的白色家电业务。这几次并购都是全产业链收购,意味着中国制造企业终于开始走出“微笑曲线”底部,让我十分感慨。
大概十年前,我提出了制造业产业链的“6+1”理论,即产品设计、订单处理、原料采购、仓储运输、批发、零售6 个高附加值环节以及制造这个低附加值环节,构成了制造行业价值链的U 型曲线,也叫“微笑曲线”。当时中国制造业被困在“微笑曲线”的底部,靠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甚至“血汗工厂”来赚取微薄的利润,令人叹惋。如今中国企业通过抄底国际大牌的方式顺利实现产业链升级,虽然符合了我的理论,但时代不同了,我们必须看到,甩下传统制造业务包袱的通用、东芝等巨头已经开始领跑工业物联网和工业4.0,中国企业必须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不能停留在我十年前介绍的“6+1”产业链上。
讲课预约电话:13811229543李助理(微信同号)
上一专家观点:洪银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指南
下一专家观点:厉以宁:论从供给方面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