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捷
专家介绍:李捷,求是杂志社社长。1955年2月生,山东平阴人,汉族,研究生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2月入伍。1979年2月至1983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一分校历史系学习。1983年3月至1983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分校历史系教员。1983年9月至1986年8月,中央党校理论部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8月至1987年4月,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员。1987年4月起先后任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研究人员、毛泽东研究组生平小组副小组长、第一编研部毛泽东研究二处副处长、第一编研部主任助理、第一编研部副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一编研部副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一编研部主任。2004年10月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2012年3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2014年4月,任求是杂志社社长。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新环境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多次重申的发展和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实践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要完成这个使命,就必须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新时代、新环境、新要求,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什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新时代、新环境、新要求呢?这里有5个关键词:市场、资本、法治、共享、共处。这其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都是过去有过、却未曾如此纷繁复杂的。一、市场商品与市场,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都有其久远的历史。但是,把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拓展到全国、拓展到全球,并形成为国内统一大市场、区域化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是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如今,统一便捷高效的市场经济,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平台,成为国际金融、贸易、资本、技术、人才、信息流动的平台。于是,一些人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似乎中国搞市场经济,就必须走资本主义私有化的道路,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事实果真如此吗?放眼21世纪,三件大事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首先,是自从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目的第二轮改革全面启动到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二,是新兴市场国家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和版图,正在成为推动世纪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第三,是以美国和欧盟为主要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陷入发展的长期困境。这三件大事,汇集到一起,促成了今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和达成“杭州共识”。这说明,不但道路条条通罗马,“鞋子穿在脚上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而且,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也并非资本主义一种模式、一种选择。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民族独立后,完全可以从本国实际出发,把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与本国条件及特点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建立和发展对内统一、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由此呈现出市场经济的国际多样性与联动包容性。这就是市场自身逻辑造就的新格局,也是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复兴与发展的新格局,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舞台。二、资本金钱、买卖、借贷、雇佣的历史,同样十分久远。然而,这些要素一旦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合起来,便成为资本增殖的舞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但借助资本力量完成了对国内的统治,还借助资本力量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造就的力量的紧密结合,实现并不断巩固对世界经济包括运行规则的控制。迄今为止,对世界经济体系的控制权的转换,仅仅是通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竞争来实现的。谁的资本实力强、金融实力强,谁就说了算,这不过是国强必霸逻辑在经济格局中的再现。对于在资本统治下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来说,通过社会革命取得国家政权之后,采取的一个重大步骤,便是剥夺剥夺者。这是天经地义的。因为,资本作为社会财富,归根到底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然而,这之后又该怎么办?解开这道跨世纪的难题,经过曲曲折折的探索和实践,这个责任最终落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共产党人肩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人要完成国家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刻也不能忽视资本的力量。资本的力量,尽管有阶级的属性、社会制度的属性,但是根本的还是取决于由谁掌握、由什么样的制度来支配、为谁服务。资本主义创造并运用了资本的力量。同样地,社会主义也需要并完全可以掌握、创造并运用资本的力量。社会主义掌握、创造、运用资本力量,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全新课题。总的来说,需要解决好三大问题。一是就国内来说,要解决好共产党人既要驾驭资本、运用资本、增殖资本,但又不能成为资本的俘虏的重大课题。二是就国际来说,要解决好社会主义国家既要驾驭国际资本、实现国际资本合作、实现国内资本的国际投资,但又要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和资本安全。三是就资本增殖的目的来说,要解决好在这一过程中的分配失范、资本运行失范问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通过共享发展,最终逐步消灭贫穷,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由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量与资本力量的关系,从资本力量役使劳动力量,变为劳动力量支配资本力量,真正使被颠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这一人间奇迹,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才办得到。这一历史性课题,需要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得到破解。三、法治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总趋势。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首先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不但确立了对全社会的统治地位,而且把革命中反对神学、教权、封建王权的理论进一步体系化,把革命后确立的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制度法治化,经过若干世纪的演变,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和法治体系。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两大转变。一是意识形态的学术化,二是独占统治(即资产阶级专政)的隐形化。通过意识形态的学术化,使得资产阶级的国家意识形态有了强大的学理支撑,并以学术面目、学术话语出现,从而使这种意识形态脱去了阶级的外衣,而以所谓“普世价值”的方式在全球存在、复制、推广。通过专政的隐形化,使得资产阶级的国家意志,可以以“社会契约”即法的形式出现,专政通过法治的演绎,具有了隐形、柔性、普世化的特点,披上了民主选举、制度安排、法定程序、法律授予等超越党派的神圣外衣。社会主义法治,当然不能照搬资本主义法治,而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做主的统一。但是同样面临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现实问题。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一定要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精神,久久为功,把全面依法治国进行到底。这一课题,同样需要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得到破解。这里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三个重大问题。一是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宪法权威、法治信仰的关系。“党大法大”是伪命题,“权大法大”是真命题。二是正确处理好坚持依法治国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关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治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写入党章、载入宪法,不可动摇。但是专政要通过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实现,而不能通过其他思维、其他方式来实现。三是法治权威与人民主体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要以人民为本位,以维护好、发展好、协调好、实现好人民利益为宗旨。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同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区别。四、共享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要由全体人民、整个社会来共享,而不能由某些利益集团所独享,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制度环境下的共享,与资本主义制度环境下的共享,两者的区分日益显现。资本主义的共享,是在确保少数人既得利益首先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为谋求政治平衡点、利益平衡点和社会平衡点所作的努力。而社会主义的共享,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贯彻落实包括共享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来打破特殊利益固化的藩篱,加强城乡统筹普惠的民生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调节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切实增加农民和低收入人群的家庭财产性收入等多措并举的结果。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是要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体现的是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崇高理念。当然,共享既是理念,也是要求,更是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现实运动过程。共享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一下子把人的胃口吊得过高,但也不能成为空洞许愿、空中楼阁。共享是尊重差异、尊重差别、尊重多样前提下的共享,不是搞平均主义,更不能搞“一刀切”。如何既能在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实现不同水平的共享发展,又能在共享发展之中使人民当中的每一个阶层、每一个群体特别是低收入阶层有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并对党、国家、社会有回报之心、感恩之心。这一课题,同样需要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得到破解。五、共处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历史人文背景的国家和谐共处,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推动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此铲除延续了好几个世纪的“国强必霸”逻辑赖以生存的国际土壤,以此反对形形色色的国际霸权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这是当今时代的总要求。共处的关键,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社会制度还是作为意识形态,尽管其出现有先有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共生共处于同一个时代,是同处于一个时代的既共生共处,又矛盾对立竞争,又交流互鉴的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这是以往任何一个社会发展形态中不曾有过的现象。由此就充分说明,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问世以来,这个时代就是一个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时代,由某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主宰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必须摒弃冷战思维、零和游戏规则,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当今的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关系,还不是谁消灭谁的问题。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在图谋消灭或演变社会主义国家,尽管造成了苏东剧变和世界社会主义暂时进入低潮,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这说明,社会主义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在当今一强对多极的国际力量对比中,两者关系开始接近势均力敌。这不是通过热战实现的,也不是通过冷战实现的,而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和平发展实现的,是通过以改革开放的成就打破冷战结束后的“社会主义终结论”实现的,是通过中国凭借自身的和平发展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而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客观结果。这就说明,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需要经过若干阶段。其中一个重要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国家通过自身的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国际上真正达到接近势均力敌的局面,从而使长期存在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战略上封锁遏制的局面得以破解。概要地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处,需要解决好四个重大问题。一是要解决好“四个自信”的问题。自己不自信,要人相信你,对你有信心,是绝对不可能的。二是要解决好独立自主的问题。饭碗必须要端在自己手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家发展、国家创新,决不能仰仗他人。三是要解决好全方位开放,全方位交流互鉴的问题。四是要解决好国际话语传播、国际形象营造的问题。其核心,就是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既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本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以上五个方面做一个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一定会迎来马克思主义的复兴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希望在中国,根基在中国。其标志,就在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就在于以此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
讲课预约电话:13811229543李助理(微信同号)
上一专家观点:李忠杰: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
下一专家观点:周文彰:世界观是人的操作系统 有四大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