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社会生产力是不断进步的,生产关系和经济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从蒸汽机革命到电力革命,中国曾落后了两个时代,进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生产力时代,中国正以她独有的市场优势和哲学思维优势,实现跨越发展。信息经济已成为社会转型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而新经济理论则是这个引擎能否良好运转的保障。
一、传统理论(市场和计划)不适应信息生产力发展
传统经济理论都是以物质产品为参照物的理论。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是见物不见人,只重视物质生产不重视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业发展,经典学说就认为“只有工业和农业创造价值,服务业只转移价值,不创造价值”。结果我国交通拥挤、能源紧张、通信不畅,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三大瓶颈。
改革开放之初,我从科技部门转向经济研究,第一项任务就是研究信息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我问过多个省市领导,你们支持交通、能源和通信建设,主要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社会功能?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为了提高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我又去铁道科学院请教茅于轼老师,茅老师说,能赚钱就有效益,赚不到钱就没效益,不存在什么社会效益。那时候我年经气盛,和茅老师争辩了近3个小时。后来又去请教于光远老师,于老说,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是具有外部性的经济活动,主要体现在社会功能的提高。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重要,应该认真、深入地进行研究。如果你们有这方面的讨论,我非常愿意参加。
直到后来许多国家的铁路、电信、电力旨在实现自由化的改革都走了弯路,包括张维迎教授一贯主张的取消管制,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逻辑,在我国也没有行的通。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大家都跟着英美,走过了一条取消管制--重建管制--回归垄断--新型管制的弯路。2014年经济学诺奖却颁给了法国新规制经济学家梯诺尔。
2015年2月6日,美国FCC公布了全新的网络中立方案。在这份方案下,ISP(信息服务提供商)将被重新归到公共企业下面,这意味着它们将需要接受跟电话、水电公司同等的监管政策。如果这套方案通过,那么企业将无法再通过提供信息快速通道而谋取利益。可见西方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遇到了完全市场竞争和回归行政垄断的“鬼打墙”。
二、信息经济将发展成为主体经济
10年前就有人说过,世界上只有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没有信息经济学和信息经济理论,因为将信息产业放进传统经济理论框架也是无缝的。今天他们可能又会说,你讲的信息经济只代表个别经济领域或者某个特例,传统经济理论覆盖的是更大、更广的经济领域。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信息经济在许多国家的占比都已经超过工业经济。如果我们将信息经济定义为“从事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的行业与职业经济活动的总和”,那么我国信息经济总规模大约占GDP的25%以上。
如果说物质经济的发展总会有一个天花板,那么信息生产和服务的发展基本没有天花板。大量消耗物质资源的传统经济模式显然难以为继。“信息技术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换句话说,信息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一定还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许多人会不以为然,他们已经把经济思维永远固化在物质生产领域。
那就看看我国近30年经济实量的增长情况吧!从1984年到2013年,我国钢产量从4337万吨增长到7.79亿吨,增长17.9;水泥增长19.9倍;粮食增长1.5倍;原油增长1.8倍;发电量增长14倍。而电话总时长增长5000倍,互联网接入信息流量达到13亿G比特,即使扣除视频流量,也会远远超过1984年非话通信量的5000倍。
30年来,除了IT产品和服务,其他行业价格普遍上涨了十几倍、几十倍。如果我们按照30年不变价格重新做一张经济结构图,仅互联网信息接入服务收入的占比会超过所有其他行业收入的总和(50%以上)!有人说用不变价计算不够科学,但是国民经济翻番都得按不变价计算啊!
三、信息经济的时代特征
一百多年来,世界财富经历了三次重大转移,第一次是从土地转移到机器,第二次是从机器转移到房产,第三次是从房产转移到金融。未来还将从金融转移到信息,但是信息和财富的关系与土地、机器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因为土地、机器本身就凝聚了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离开相互关联和大众应用就什么都不是。
首先,信息经济有三大基本定律: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它造成本递减和网络外部性。其次,互联网具有的三种精神:开放精神 (兼容、共享), 平等精神(扁平、互动),互利精神(关联、普惠)。 谁要是违反这三个基本定律和三种精神,他就不可能在信息经济领域取得成功。任正非搞懂了三大定律,他成功了。马云搞懂了三种精神,他也获得了成功,所以他的经验是,“千万不要定听经济学家的话”。主要是因为时代进步了,经济学却没有跟上。
尤其是进入本世纪10年代以来,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业都出现信息服务化趋势,传统经济理论和规则严重制约了新型信息生产力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传统经济的产品是独占的,生来嫌贫爱富,适合梯度发展;信息经济的服务是共享的,天然普惠大众,适合均衡发展。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生产关系阻碍新型生产力的发展,最明显的就是互联网的社会性与小农封闭、工业垄断的矛盾。
“各种经济时代的划分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生产资料生产”。 农业时代,核心生产力是耕牛镰刀,生产方式是分散封闭,产出曲线是收益不变,产出形式是离散产品,生产目的是维持生计,产权取向权力化,组织结构是中心辐射,组织特点是无组织,调节手段是野蛮放任,经济伦理是群族理性,核心价值是利他主义,哲学基础是天下一统。
工业时代,核心生产力是机器动力,生产方式是集中垄断,产出曲线是收益递减,产出形式是标准商品,生产目的是赚取利润,产权取向资本化,组织结构是分级控制,组织特点是被组织 ,调节手段是政府管控,经济伦理是个人理性,核心价值是贪婪利己,哲学基础是两元对立。
信息时代,核心生产力是信息网络,生产方式是分布关联,收益曲线是收益递增,产出形式是多样服务,生产目的是创造幸福,产权取向社会化,组织结构是扁平互动,组织特点是互组织,调节手段是社会治理,经济伦理是公共理性,核心价值是平等互利,哲学基础是多元协同。
仅从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这十二个差别看,足够引起学界对构建信息时代的经济理论的重视。
四、面对时代召唤,共创新经济理论
传统经济学在近40年来陷入了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对立的误区,各国持续“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实用主义政策,只能给社会经济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危机。斯蒂格利茨说:“始自亚当.斯密,经过200多年发展的经济学核心—标准的竞争均衡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能反映市场经济,其中很多结论都是错误的”。 布坎南说:“当代经济学在快速发展中迷失了救世的激情与公平的梦想”。
其实,亚当.斯密提倡的是道德基础上的利己,老自由主义者巴斯夏崇尚通过产权运动的公共化取向实现自愿共同体,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梦想是自由人联合体。然而由于生产力时代的局限性,他们都过于理想主义,他们的后人则更喜欢贪婪利己或者集中垄断,结构不是形成权力垄断就是形成资本垄断。随着信息生产力的快速普及,人们一定会摆脱权力和资本的双重绑架,在网络透明、并发博弈和公共理性基础上创建新经济理论体系。这个体系至少应该有八根支柱:
1、新价值论:劳动价值、资本价值和信息价值及其关系。
2、新结构论:基础设施业,公共平台业,应用行业的关系。
3、新统计体系:职业、行业、产出。
4、新经济伦理:利他、利己还是互利。
5、公共平台企业 :政府机构、私人机构还是社会机构。
6、新货币理论: 形式和作用。
7、新产权理论:行政化、资本化、社会化。
8、新规制理论:法律、政策、协同。
各位老师和学界同仁,我们谁都不能脱离他们所处的时代,但是每个时代都需要一批站在时代前列的人。中共18大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工业现代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的转型期只剩下最后五年时间,我们的思想准备好了吗?我们的规则准备好了吗?我们的理论准备好了吗?现在重视研究建立信息时代的新经济理论不是太早,而是已经滞后。我再次呼吁在座的各位学者不管您以前是芝加哥学派、奥地利学派、还是凯恩斯学派或者马克思学派,让我们大家联合起来,共同构建信息时代的新经济理论。
杨培芳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原信息产业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