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6日,董辅礽基金会的同仁陆续从不同渠道收到了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名誉会长、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组委会名誉主席于光远先生逝世的沉痛消息。大家不仅作为经济学人,对于这位大师级的经济学家、这位恢复和重建中国经济学建设的开拓者的离世,无不表示深深怀念,而且作为董辅礽先生的门生故旧,对于这位与董辅礽先生有着深厚友谊的前辈,有着更多的敬仰。基金会历届主要领导田源、陈东升、毛振华、关敬如和众多同仁,先后到于老家里吊唁、参加送别仪式和出席于老的追思会,深切表达对于老的缅怀之情。
于老与董老
众所周知,于光远先生和董辅礽先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志同道合的老朋友,都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事业中经济理论界勇于探索的先行者。在一次次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的过程中,他们因先知先觉、思想超前而被误解、遭遇挫折困难时,彼此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他们在理论上的坚守体现为不畏艰辛、力求创新,在操守上的坚守则体现为正道直行、守身为大。
在董老师70周岁时,于老专门为他写了一篇题目叫《他是一位年轻的老经济学家》的文章,文章这样评价董老师:“他在工作和政治生活中一贯正道直行。历史上如此,在这些年对待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态度也是如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对经济问题发表了许多看法,提出了许多主张,都是以一个正直、勇敢的科学工作者的态度,根据他所掌握的实际资料和经济科学理论,实事求是地提出的。而且只要他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就不顾中伤和攻击,坚持自己的看法,从不见风使舵,不随声附和,更不在某种压力下屈服放弃自己的正确主张。近十年来他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这个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常委会委员和财经委员会的副主任。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他作为经济专家,代表人民的利益,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意见。他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人民代表。”
董老师则在封笔之作《守身为大》中这样提到他们的战斗友谊:“我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改革与保守或反对改革的斗争异常激烈,每前进一步都有斗争,有时甚至转变成政治斗争。面对这种斗争,理论工作者是否敢于坚持真理,坚持改革的方向,就是是否能坚持学术节操的考验。在这方面,于光远同志是一个典范,为学术界所敬重。他曾多次因为倡导改革的理论而受到批判,并几乎丢了党籍,但他始终坚持真理,毫不动摇。我曾参加过一个高层机构对他的批判会。我是唯一一个以陪他受批者的身份参加的。会议充满了火药味,激烈时,有位批判者竟拍着桌子,破口大骂,于光远也拍着桌子回击,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进行反批判。他的这种坚持真理的学术节操,深深地教育了我,使我也顶住了要我批判他的压力。”
于老和董老师的友谊还体现在一些“细节”上。于老在怀念董老师的文章《他永远在我们中间》提到,董老师主动提出为于老筹集一些研究经费,为此董老师四处向自己的学生们求援。在董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的努力下,这笔经费很快就筹集到了,在基金会中设立了专门的“于光远基金”。这个基金一直运作至今,从未间断。于老对此非常感动,虽然没有当面表示过,却一直记在心上。
于老与经济学
可以说,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于光远与薛暮桥、孙冶方三位先生是中国经济学界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经济学家,培养和影响了几代经济学家。而于老与薛暮桥、杜润生等几位先生则被评价为1970年代末中央最重要的三大“经改文胆”,为推动解放思想、确立改革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于老在诸多的经济学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于老最早提倡实施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力倡商品经济,组织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和研究,较早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早的倡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于老投身经济学研究,著作等身,个人撰写出版的专著和文集达90余部。
于老早年毕业于清华物理系,四十年代初在延安讲授社会科学课程,从此走上研究社会科学之路。在此期间,开始研究土地问题和陕甘宁边区的减租、农村互助合作问题,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绥德、米脂土地问题初步研究》。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于老就倡导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并将这一学科定名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以区别于当时苏联提出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当年以苏为师,一般人连苏联人的一句话都不敢动,更不会有这类“离经叛道”的想法,但于老不受他人经验的约束,提出更为准确的提法,充分展现了他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这一领域,他深耕40年,出版《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1-7卷。
1959年,于老着手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有关文章发表在《经济研究》。于老能在当时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这个概念,的确非常有远见,有思想,更有非凡的勇气。事实上,直到改革开放进行多年以后,我国才明确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个提法。
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理论界开始拨乱反正,于老连续组织并主持了五次研讨会,发起对“四人帮”歪曲诬蔑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批判,组织了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讨论和研究,从理论上澄清了几个重大问题。
之后几年,他将学术眼光投向现实,以更加解放的思想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深入思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几乎所有重大问题,作了开创性的理论研究。1988年,于老出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一书,获评“影响新中国经济的十本经济学著作”之一。
于老认为,经济改革的中心是所有制改革。他认为衡量所有制优劣的标准不是越大越公越好,而是生产力标准,即能否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的这种思想打破了传统观念公有制至高无上的观点,为我国实现多种所有制并存,并承认私有制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于老较早地把外国现代经济学介绍到中国。1979年,于老任国务院财经委员会经济理论和方法组的负责人期间,倡导并支持“国外经济学讲座”,组织四十三位专家讲了六十讲。这是建国后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国外经济学,包括西方经济学与苏东改革经济学。于老作为社科院副院长率团访问南斯拉夫、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回来后,介绍他们的改革理论与实践,对改革初期向东欧学习起了一定作用。
于老对开拓经济学的新领域也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在中国经济学的各个学科,几乎都有于老的影子。他大力提倡并率先探索建立国土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消费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旅游经济学、休闲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战略学等等。
于老不仅仅是作为学者参与了经济学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作为改革参与者、实践者,亲自参加了政策制定。评价于光远为中国当代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并不为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他参与起草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稿。从1981年起,他利用参与讨论中央文件的机会,多次主张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和基本特征的论述写入文件。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他获评“改革开放30周年风云人物30年30人”之一。
于老与创新奖
在经济学的创新方面,于老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勇于创新,对于年轻人在经济学上的探索也予以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对董辅礽基金会联合北大经济学院、人大经济学院、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院校举办“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一事更是给予了大力支持。于老不仅担任了组委会的名誉主席,还热情洋溢地鼓励我们办好“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他说:“科学的进步,理论的创新,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前提。公开透明,又是公正、公平的前提!我很赞赏这次评奖方式和办法,客观、科学、细致。我相信,只要这样以客观、科学、民主、公开的方式坚持下去,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于老等老一辈经济学家的大力支持,对于“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活动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是经济理论界对改革开放以年来我国经济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和盘点,旨在推动经济科学的创建和进步,鼓励原创成果的涌现,促进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性研究,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弘扬以董辅礽先生为代表的、为民族发展和国家富强做出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每年(或每两年)评选一次,奖金额为人民币100万元,是目前国内奖金额最大的社会科学类奖项。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的评选活动,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得到了媒体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以其公平、民主的程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评选者公平参与,得奖者众望所归。这几届评出的获奖理论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对中国改革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经济学理论,客观上反映了中国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特殊贡献,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学家群体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2008年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主要贡献人杜润生及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获奖,第二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09)由“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主要贡献人厉以宁获奖,第三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0)由“整体改革理论”主要贡献人吴敬琏、周小川、郭树清等人获奖,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1)由“价格双轨制理论”的主要贡献人华生研究组、田源、张维迎获奖,第五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2)由“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理论” 的主要贡献人马建堂、周叔莲、江小涓获奖,第六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3)由“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理论” 的主要贡献人黄达获奖。
在公益的平台上,大家摒弃学术门派之争,积极参与,弘扬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贡献,展示了中国经济学界空前大团结的氛围。感谢于光远、厉以宁、成思危、江平、刘国光、刘鸿儒、吴敬琏、江平和萧灼基,这些老一辈经济学家,对于我们经济学界的繁荣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著名经济学家和学者厉以宁、江平、高尚全、侯云春、陆百甫、陆学艺、辜胜阻、周小川、吴晓灵、尹中卿、郑新立、孙志刚、马建堂、郭树清、李培林、李扬、蔡昉、金碚、刘迎秋、王一鸣、洪银兴、刘伟、张维迎、孙祁祥、蔡洪滨、钱颖一、杨瑞龙、陈继勇、何志毅、白重恩、刘元春、朱善利、伍新木、陈东升、华生和毛振华等出席历届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并作精彩演讲。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自2008年正式推出,创办至今开创中国社科类奖项多个先例。
一是由民间机构组织的参与评奖专家最多的经济学奖项。每年参与评奖专家已逾200位,包括著名经济学家,著名经济院校的校长、院长,主要经济研究机构主要负责人,大陆主流媒体主要负责人,覆盖全国最权威经济研究机构与经济类院校,囊括了1980年代至今中国经济学界最优秀、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二是第一个采取专家推荐、广泛参与、公开评选的经济学奖项。历届评奖活动可谓是经济学界对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进程重大理论的集体回顾与致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整体改革理论”、“价格双轨制理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理论”和“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理论”等历届获奖理论代表经济学界对中国体制改革的重大贡献。
三是获得国家领导最多关怀与鼓励的民间经济学奖项。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树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国家发给委副主任孙志刚和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分别为五届获奖者颁奖。在第二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源潮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赞扬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是“社科界最受重视、含金量最重的奖项”,充分肯定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这一学术公益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指出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不仅需要更多的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也非常需要由社会、政府、学术界对创新给予各种形式的鼓励,希望这个奖和充满创新精神的中国经济理论一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其生命之树常青。
四是最受媒体热捧的民间经济学奖项。全国近50多家电视台、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大量报道,其中包括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等,盛赞创新奖是“备受经济学界关注的奖项”、“中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们将继续在公平、公开、民主原则基础上,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办成中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奖项,推动中国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推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以此作为对于老最好的怀念!
于老是我国伟大的经济学家、我们共同的良师益友。于老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格,将永远激励我们努力前行。于老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格,将被人们传承和弘扬。
于老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活在我们中间!
此文是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在中国民生研究院、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举办的于光远追思会暨于光远经济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