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季度的数据让我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风险多了一些警醒。经验表明,决定未来经济形势的主要是趋势性力量和周期性力量。从趋势性力量看,当前,我国经济潜在增速在下降,中长期下行压力较大;从周期性力量看,今年驱动库存和投资增长的积极因素较上年增多,但力度较弱、周期较短。因此,政策在做好稳增长、控通胀和防风险的同时,应把抓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实现增长阶段平稳转换。
当前经济形势的中长期背景分析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供求条件的变化,成功追赶的经济体在高速增长期后,将面临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从近期经济形势看,这一增长阶段的转换正在我国发生,经济增速在2010年2季度至2012年3季度期间出现连续10个季度的超长下滑。从失业和物价两大压力测试指标看,经济持续下行并未导致明显的失业和通缩,说明经济运行在潜在增长率附近。在增长阶段转换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只要政策得力、改革到位,我国有条件实现增长阶段转换。
一是近年来我国部分传统竞争优势和增长动力逐渐削弱。首先是劳动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低端劳动力工资涨幅尤为明显。其次是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2005年7月至2012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幅达31.4%,我国出口价格优势减弱。再次是重工业峰值临近。近年我国基建投资潜力下降,未来居民消费向服务类需求升级,重工业产能过剩呈趋势性加重。最后是东部地区受综合成本上升和外贸不利因素影响,主要指标降幅较大,转型发展形势严峻。
二是我国一些传统竞争优势和增长动力仍然存在,新优势和新动力正在积极培育。我国拥有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把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我国道路、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明显好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和运输成本。我国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体系,部分主要工业部门在全球占据领导地位,2011年我国出口占世界比重达到10.4%,制造业产出占全球比重达到19.8%,具备明显的规模优势。产业升级呈现积极态势,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不断高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新技术、新业态正酝酿着新的发展机遇。近年东部地区主动转型,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还有较大空间,近年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从三大周期看当前经济运行
商业周期是市场经济中由个人或企业自主行为引发的商业律动,并形成经济系统潜在的运行态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商业周期影响越来越大。近年三大商业周期成为影响全球和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力量,是理解宏观经济运行逻辑的钥匙。
一是从创新长周期看,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处于低谷调整阶段。长期看,创新的集聚发生及其退潮是导致经济从繁荣到萧条的根本动因。次贷危机及其随后的全球经济衰退有其内在必然性。本世纪初,由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工程推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实际上已走向衰减,美、欧、日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乏力。这也就意味着,以次贷危机为分水岭,一个创新周期的时代结束了。全球经济将面临长期的调整,从实体经济的层面,通过优胜劣汰、兼并重组和技术变革,为下一轮创新周期蓄积力量;从金融的层面,发达国家政府、居民和企业部门面临长期的去杠杆化,通过资产负债表调整以恢复“再出发”的能力。创新周期的低谷同时也是新技术、新产业积极酝酿的时机,最近以分布式新能源技术、3D打印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美欧日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制造化、抢抓新兴产业机遇的重大举措。
未来世界经济将逐步向由创新周期主导的潜势回归。根据历次创新周期经验,谁能够率先实现由短期需求刺激政策向长期供给改革政策转变,有效调整工资、福利和汇率,激活微观企业创新活力,谁就能在下一轮复苏中抢占先机。
二是从设备投资中周期看,今年驱动投资增长的因素增多,但力度较弱、约束性较强。随着融入全球化,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共振,驱动世界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包括技术创新与产品生命周期、人口结构变动与消费升级、全球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经济信心周期等。受劳动力成本上升、汇率升值等因素影响,我国投资结构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在基建投资比重大幅下降的同时,制造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这反映了各行业投资潜力的变化;在东部投资比重大幅下降的同时,中西部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其中制造业投资贡献最大,房地产投资次之,说明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还有较大空间。
三是从存货短周期看,在通胀和需求预期引导下,企业将在上半年小幅回补库存。当前处于企业回补库存的初期,但力度较弱。从2011年4月至2012年年底,上一轮企业去库存历时近两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累计增速从2011年1至10月份的24.2%下降到2012年1至12月份的7.2%。由于经济连续10个季度的超长回落,因此库存的回调期也超过历史平均水平。2013年1至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长7.5%,比上年全年上升0.3个百分点,企业对回补库存和扩大投资较为谨慎。从主要产品的库存情况看,截至2013年3月份库存增速处在历史较低水平,上一轮去库存效果比较明显。综合考虑美国经济弱复苏、通胀预期抬头等因素,企业将在今年上半年回补库存。但由于经济回升力度不强与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补库存力度不会太大。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政策选择
今年我国经济将面临潜在增速下降和短期周期回升,预计此轮周期回升的力度较弱、时间较短。因此,今年应把握好经济运行的周期节奏,注重政策的长短结合,宏观调控以稳为主,改革以进为主,在短周期的更迭中实现增长阶段平稳转换。
首先,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环境发生新的变化,对形势判断和宏观政策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我国供求条件的变化,经济潜在增速出现下降;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商业周期影响日益明显。在增长阶段转换期,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一旦潜在增速下降与外需低迷、周期回调等因素叠加,容易导致经济短期内过快下滑。同时,短周期的回升又容易使人产生经济可能重回高增长轨道的错觉,放松转方式、调结构和促改革的任务要求。这些新变化对形势判断和宏观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对调控目标、政策手段、实施渠道和政策有效性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要把握好经济运行的周期节奏,注重政策的长短结合。2013年我国将面临潜在增速下降和短周期回升,潜在增速下降意味着要加快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2013年上半年短周期回升意味着要控制通胀和资产泡沫风险,在企业预期不稳、投资方向不明的情况下,由于实体经济吸纳货币能力下降,要注意调节货币供给;当2013年底或2014年上半年双重受压、经济下行压力偏大时,应有稳增长的政策储备。由于潜在增速下降,这一轮周期回升力度较弱、时期较短,因此,要注重政策的长短结合,把抓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再次,适当调整宏观调控重点,鼓励实体经济投资,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宏观调控应顺应经济结构的变化,调整政策重点,由过去主要依靠需求政策刺激基建和房地产投资,转向需求政策和供给政策并重,通过大力发展市场性融资、降低行业准入、改革税制等措施,鼓励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实体经济投资。
最后,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还有较大空间,应鼓励区域产业转移,形成地区专业化分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梯度空间纵深广阔,决定了我国产业发展应是多层次的,可以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东部沿海地区应逐步升级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西部地区适宜发展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当前要尊重市场规律,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引导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不再具备比较优势的成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加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