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怀超,河北平乡人,1977年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1982年初获哲学学士学位。1984、1989年毕业于中央党校研究生部,分获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战略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发展战略》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从2000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二十多年来,王怀超教授一直致力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先后出版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历史转折时期的沉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中国改革全书》、《中国发展全书》等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当前党政干部关注的几个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一文,引起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做了长篇重要批示,指示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力量认真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中央决策有参考价值。
二十多年来,王怀超教授一直在教学第一线承担着中央党校各主体班次的教学任务。主要讲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当代中国改革的回顾与前瞻》、《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当前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几个认识问题》等专题。在教学实践中始终保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直面热点难点问题的精神状态,敢于触及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课题,并依据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从不人云亦云。讲课见解独到深刻,切中学员思想实际,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富有启发性,受到学员普遍好评。1995年以来,曾八次获得中央党校教学优秀奖。2011年9月,他讲授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被评为“全国党校系统精品课”。近年来,他在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市县党委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作过多场学术报告,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拓展和深化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学说,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本文拟就此谈一些认识,并以此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之点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最早探讨未来社会发展问题的是十八世纪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其杰出代表是法国的马布利、卡贝、摩莱里、圣西门和傅里叶。他们天才地认识到,与其他事物一样,人类社会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自身的成长过程,因而未来社会(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不仅如此,他们还认识到,从资本主义社会到未来新社会之间必须经历一个过渡时期,并对必须经历这一过渡时期的必然性、必要性和主要任务作了初步论证。尽管他们始终未能摆脱理性论的唯心史观束缚,没能找到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因而,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问题只是一种天才的预测。但是,他们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问题的这些预测,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要思想材料。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趋势,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远景,创立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学说。对此,马克思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旧社会转变为新社会,都需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十八大精神解读,因为无论是对旧社会的改造还是新社会的生成都需要一个过程。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需要经历更为漫长、更为复杂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
一是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需要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
二是新社会的建立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创立新社会的物质基础,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因为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现存关系才能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只有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才能“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只有普遍交往的建立,各国无产阶级才能认识到他们共同的生存环境,认识到他们同时处于不堪忍受的社会关系之中,从而超越民族界限,在世界范围内联合起来。相反,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将没有任何物质基础,它将建立在纯粹的理论上面,就是说,将纯粹是一种怪想。没有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普遍交往的发展,“那就只会有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马克思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视为建设共产主义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视为真正铲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全部陈腐东西的经济基础,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见解。正因为如此,他们认为,过渡时期的一个基本任务是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即尽最大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便提供建设未来新社会的物质基础,而仅此就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不仅要改造私有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经济关系,而且还要全面改造人类的生存环境及人本身,造就一代共产主义新人。未来的社会状况不同于现存社会的状况,未来社会的人也不同于现存社会的庸人,而是一代全新的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旗帜鲜明地指出的那样,共产主义革命的特点不仅在于变革一切旧的生产方式,推翻维护这种旧的生产方式的统治阶级,从而彻底改变旧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而且,还在于使人类自身乃至进行革命的无产阶级获得彻底的改造,造就符合共产主义的新人。“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是必需的,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不仅要全面改造私有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而且还要全面改造一切社会关系,全面改造人类的生存环境。不仅要全面改造社会关系,而且要全面改造人本身,改造人的思想、人的文化和人的观念。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一代全新的人。因此,他们认为,要把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更高的社会形式,“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 经过巴黎公社短暂的实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马克思更加坚信,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是一系列的历史过程。这里包含着过渡时期本身也要经历一系列发展阶段的思想,这个思想值得注意。
四是与经济上的过渡时期相适应,政治上也有一个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国家政权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这就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概括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列宁对马克思的这段论述曾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科学总结。
第二,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与现存社会一样,其自身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研究了未来社会的分配方式,首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将经历不同的阶段的思想。他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生活资料的分配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 过去,马克思恩格斯一致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采取按需分配的方式。对分配问题的深入研究,尤其是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原理的确立,使马克思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既然,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劳动者本身将不断发展,那末,由此所决定的分配方式也将不断地变更。由于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不断改变,将使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呈现出经济成熟程度不同的阶段。
如果说,在《资本论》中,只是孕育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那末,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学说的初创。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依据经济成熟程度的差别,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一个较高的阶段”。从而预测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发展将经历的三个历史时期: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较高阶段”。还进一步分析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较高阶段的区别和联系。
苏联领导人列宁结合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新认识主要有三点:
1、列宁根据马克思的论述,结合俄国的初步实践,特邀知名经济学家,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社会发展明确地划分为三个阶段:①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②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③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2、列宁明确地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即未来社会有两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
3、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很长时期才能建设起来”。社会主义阶段还是一个多级的发展过程。至于社会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究竟将经历几个发展阶段,列宁没有明确论述,他先后使用过“社会主义的初级形式”、“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还使用过共产主义的“最初阶段”、“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等概念。从列宁使用过的这些概念来看,有两点是明确的: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而是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第二,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将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至于社会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将经历几个发展阶段,列宁没有明确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后,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经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个历史时期,毛泽东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阶段”、“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这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一方面和旧形式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那是旧民主主义的共和国,那种共和国已经过时了;另一方面,也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那种社会主义的共和国已经在苏联兴盛起来,并且还要在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无疑将成为一切工业先进国家的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统治形式;但那种共和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不适用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因此,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就是所谓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作了明确的阐述。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毛泽东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在农村则要实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还是旧的半封建社会。”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毛泽东认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作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点认识: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还将经历一个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②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制度也有一个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将经历两个发展阶段:即“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和“发达社会主义阶段”。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政府培训 、干部培训,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③提出要把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等观点。
由于我们党对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起码的经验,对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头脑发热,急于求成,由于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更由于毛泽东等党的一些领导者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结果轻率地放弃了已经获得的关于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连续犯了“反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错误,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长时间的、全局性的重大失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几乎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此,致力于强国富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又展开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个成果,集中反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
据我接触到的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是在1979年9月30日叶剑英同志在国庆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这是我们党在拨乱反正过程中对新中国建立30年历史经验的初步总结。这个总结,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它同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有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同已经有了三、四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它还不成熟、不完善。”这里使用的是幼年时期,还未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但已经包含了这一思想。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在这个《决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一重要论断。《决议》专门讲了这样一段话:“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各族人民从一百多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也是建国32年来最基本的历史经验。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显然,这里的主旨,是强调我国现阶段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即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批驳以各种理由否认这一历史事实的观点。同时又承认,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决议》虽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但这里强调的着重点是社会主义,即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当时人们对《决议》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新判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还没有充分认识。在其后的几年中,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然而毕竟提出了这个重要命题,并首次写入了党的重要历史文献,因而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史上还是值得书一笔的。
1982年9月,中共召开十二大,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在报告中,又一次确认了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事实。胡耀邦同志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这实际上是开始从物质基础方面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只是这一探索没有展开。
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个决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前进了一步,其中讲了这样一段话:“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全民范畴的道德建设,就应当肯定由此而来的人们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同时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这里已经初步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点以及在精神道德方面应当具有的风貌,开始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分配方式以及精神文化状态。由于这里的主旨是在讲我国现阶段应当提倡什么样的道德风尚,因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也没有充分展开。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深入研究和全面认识,是在中共十三大的筹备过程中,特别是在起草十三大报告的过程中开始的。当时情况是这样:经济体制改革有待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也需要提到议事日程。党的十三大的基调无可辩驳地确定为改革开放,尤其是要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全面部署。要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家越发感到需要寻求一个立论的基础,即要有一个能够指导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依据。1987年1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同志在春节团拜会上提出一个要求,希望大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中国的国情: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中国现在处在什么发展阶段,中国十亿人民在现阶段最基本的要求,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经验,如何脚踏实地地推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什么是改革、开放、搞活的基本保证,等等。 从此,关于我国社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重视,有关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逐渐增多。
1987年3月21日,赵紫阳同志就党的十三大报告的起草给邓小平同志写了一个报告,提出十三大报告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理论的根据,依次论述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等。并且认为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论,有可能把必须避免“左”、右两种倾向这个大问题说清楚,也有可能说清楚改革的性质和根据。这个意见得到邓小平同志的首肯。邓小平同志于1987年3月25日批示:“这个设计好” 。这样,就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比较深入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此后,全国理论界相继召开一系列研讨会、座谈会,发表了许多有关研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文章。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也参加了讨论,逐渐形成了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热潮。中共十三大报告正是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对当代中国国情进行再思考的基础上,吸收了理论界的研究成果,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内涵、特征、历史地位和主要矛盾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而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1997年9月,中共召开十五大。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上作政治报告。江泽民同志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这次大会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1998年7月17日,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国情;中国社会主义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这也是国情。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八个字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点,要做到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级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2007年10月,中共召开十七大,胡锦涛同志作政治报告。他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里,我想专门谈谈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应当说,邓小平一开始就赞成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从叶剑英同志1979年国庆讲话,到1981年历史问题决议,再到十二大报告、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乃至1987年3月在赵紫阳同志报告中的批示都证明了这一点。但是,邓小平同志集中正面论述这个问题的时间比较晚,内容也不太多。
据我接触到的材料,邓小平最早涉及这个问题是1987年4月26日在会见捷克总理什特老加尔的谈话中。他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邓小平明确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1987年8月29日,即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会见意共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的谈话中。他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1987年11月16日,即十三大闭幕后不久,邓小平指出:十三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988年6月,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时,邓小平指出:中国过去的教训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1992年初的南巡谈话中,邓小平又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综上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综合起来有三个要点:
①我们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到下世纪中叶,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
②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以往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更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邓小平同志的这个重要思想,值得特别加以关注。
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创新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长达70多年的艰苦探索,取得了丰硕的认识成果,大大地丰富、拓展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创新。这种创新集中表现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中。
中国共产党认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之后,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应当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不可逾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家政权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其政体是民主集中制。新民主主义的经济,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在城市,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等涉及到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在农村,实行“耕者有其田”。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民族的新文化。
中国共产党认为,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要经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把它称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必须经历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必须经历而不能逾越的特定历史阶段。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资本主义,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产生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一系列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仅与发达国家不同,而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从时间上说,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这个特指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殊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
中国的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要经历这样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并不是哪个人、哪个社会集团的主观臆断,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毫无疑问,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人民群众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创造活动。人们不能随意挑选生产力,不能离开从前一代那里继承下来的各种条件去创造新社会。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正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总起来说,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全国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中国共产党认为,总体说来,在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经过新中国建立以来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总的来看,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一句话,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基本任务,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就决定了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为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此,就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概括地说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体地讲是完成三个战略转变:即完成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完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一句话,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这样的概括:“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们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一条关于中国发展的路线,是一条强国富民的路线。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国共产党作出了这样的概括:
经济纲领: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纲领: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文化纲领: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又是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
邓小平曾深刻指出,党的基本路线,就是一条发展中国的路线。只要仔细研究一下这条基本路线的内容,就不能不令人信服地承认,这条基本路线是一条加快中国发展的路线,根据基本路线确定的基本纲领是加快中国发展的纲领。整个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核心和灵魂,是发展中国,尽可能快地发展中国。让我们展开分析一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为了把握住中国发展的方向;坚持改革开放,讲的是发展的动力和途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倡导一种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精神;最后一句话是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富强——经济发展目标;民主——政治发展目标;文明——文化发展目标;和谐——社会发展目标。
基本纲领也是如此。经济纲领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政治纲领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纲领的核心是发展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明。中国共产党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制定的这条基本路线,符合当代中国实际,抓住了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愿望,是一条加快中国发展的基本路线,是一条强国富民的路线。这条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已经被3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证实,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全国人民的心中。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深化并拓展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创新,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对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致力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无产阶级政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可圈可点的重要贡献。
(王怀超 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