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7日,沪指再创41个月新低,哭喊声、抱怨声不绝于耳。暴露出来的是中国市场三大难题,都与制度、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关。
首先,债务周期叠加圈钱惯性。
市场下行,破净股越来越多,此时负责任的企业为了维持企业信心,会采取回购、缩股等办法,较为成熟的企业会采取固定分红回馈投资者,也即付出真金白银。2011年,中美等市场出现回购潮,去年二季度,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斥资1090亿美元回购股票,同比增加41%。A股市场也有回购等,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包括汇金等公司在内,小规模回购甚至不兑现承诺回购数额,转过身来大规模再融资。加之创业板三年到期解禁压力极大,在经济景气周期下行时,产能过剩严重,一家千亿航母级大盘股上千万元的回购,无济于事。
不肯回购的真相只能有三个:这些上市公司真正的价值在净资产以下;公司资金实力并不像账面上展示的那么强;公司大股东可以无限度拓展规模,他们习惯送红股,而不愿意掏出真金白银现金分红,成本早已为负。还有一个相对乐观的估计,即实力较强的上市公司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希望储备更多的资金,以供“过冬”所需。
从目前沪深两市A股1350家左右已披露业绩的上市公司看,其中七成业绩增长。这与机械工程行业的现金流,与煤炭、钢铁等行业的全行业过剩、大面积亏损形成了鲜明对比。基础行业全面下探,大部分企业业绩却增长,现金流岌岌可危,无论如何,都是悖论。
据《证券日报》报道,截至8月24日,沪深两市共有1343家上市公司披露存货明细。其中,上市公司累计原材料存货金额约为2284.9亿元,相较上年同期的2107亿元总金额,上涨177.9亿元,上涨幅度为8.44%。从产成品明细来看,74家披露此项明细的上市公司,累计金额约为442.76亿元,同比上年同期的244.9亿元增加197.86亿元,涨幅达到81%。数据提醒我们,正处于产能过剩与债务危机时期,大面积的回购、缩股、现金分红不现实。现实的是,让有实力、能抗过下行周期的企业,在回馈投资者方面做出表率,这不是学雷锋,而是企业低成本建立市场信用的好时机。
其次,地方政府主导下一轮投资。
地方政府推出7万亿投资项目,显示出主导下一轮投资的野心,但光伏、造船等领域过剩的产能已经证明,他们并不是预见者,有时会成为资源的错配者。如果中国下一轮投资继续由政府主导,那么,我们会看到更多的豪华体育馆大门紧闭、野草丛生。
A股市场充斥着流行三五天的明星股,这些上市公司反映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对未来经济的期许,而不是这些公司业已拥有的竞争实力。中国是该大力发展中西部,填平经济洼地,但这并不等于在股票市场扶贫;中国需要高科技,不等于让无赢利能力的新能源企业上市,那是风投与新三板的功能,而不是股票市场的任务。
从国人的海外消费水准看,民间确实有大量资金,政府的工作是给资金提供安全、合规的投资环境,至于投什么项目,还由民资自己决定。否则,今天的重化工业、多晶硅等行业悲剧必然再现于明天。
第三,下一轮瘦身由国企主导。
中国产业需要瘦身、强健筋骨,中国企业将经历大面积并购重组过程,未来在基础行业、制造业将有一半以上的企业消失,也有新的企业诞生。
此轮并购重组,对中国经济的新生至关重要。由谁来主导此轮并购?是由国企主导吗?看看中铝的庞大资产与巨额亏损,看看振华重工(3.73,0.01,0.27%)的一片乱象。
有投资人士称,全球经济下行,亚洲国家收缩,煤炭项目暂停。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唐山有钢厂倒闭,但新增产能仍在进入,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由谁并购谁,是市场力量主导市场,还是由既得利益阶层主导市场,这是中国经济的生与死的问题。
我们无法通过后视镜预测前方,但可以改革措施为定向,寻找到前进的大致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