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部分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等10省市。其中,北京已确定从9月1日起开始试点。自年初上海实施营改增试点,到如今大面积推开,扩围速度出乎人们意料。
但更出人意料的是,营改增改革却引来许多媒体和学者质疑。质疑主要有两点:第一,营改增的实质是“结构性减税”,还是“结构性增税”?第二,营改增能否促进服务业发展?大家担心营改增可能服务业并不获利。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因以往不少税制改革常陷入“黄宗羲定律”,即税制每改革一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就增加一点。但仔细分析后发现,此次营改增的税制改革虽然也存在遗憾和不足,但对企业而言,总体上确实是一个利好。
首先,营改增不能紧盯着减税,更重要的是借此进行税制改革,理顺服务业和工商业的税制关系。一方面,营业税是对一笔业务的营业额按比例征税,即按业务流水征税,而不管这笔业务是不是挣钱,挣多少钱,增值多少都按统一比例征税,这显然有违税收负担公平原则;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尤其是在高技术的服务业领域,转包、分包现象很普遍,而营业税是“雁过拔毛”,每多一道程序,就多征一遍税,营业税税制有碍于社会分工细化和技术进步。还要看到,我国对服务业征收营业税,而对工商业征收增值税,营业税不能作为增值税的进项进行抵扣,这就造成了产品增值额税收抵扣链条的断裂。因此,营改增不仅有利于避免重复征税,有利于构建公平税制,更有利于服务业和制造业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营改增是一项重大的根本性的税制改革,是有利于产业协调发展的。全世界征收营业税的国家已经非常少了,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其次,营改增是减税政策还是增税政策?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联合下发的改革方案中说得很清楚:“规范税制、合理负担”,“改革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从理论上分析,一般企业税率由5%(营业税)提高到6%(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税率由5%降为3%。因此,小规模纳税人的减税是非常明显的,而对一般纳税人,即使增税,也不可能增太多。那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可以来看两组数据。上海试点4个月营改增后,上海市统计数据称整体减轻税负约20亿元人民币。北京测算的数据也表明,营改增试点北京一年将减收165亿元。或许,有人说官方数据不可信。我们还得到一份有关机构问卷调查的结果,参与调查的是上海近4万户营改增的企业。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营改增政策对本行业及本企业带来有利影响的分别占37.1%及35.6%,远高于认为带来不利影响的比重。从竞争力角度来看,企业的表现更为乐观,仅有9.3%的企业认为改征增值税后企业竞争力会减弱;而从实际税负变化看,企业认为营改增后实际税负有所加重的为34.7%,认为税负持平的为56.2%,认为税负有所减轻的为9.0%。可见,营改增后,大部分企业的实际税负并没有增加。
更要注意的是,营改增的减税效应,不能仅从服务业本行业看,更要从全产业链角度来看。以前,上游服务业开具的营业税发票,下游工商业企业不能抵扣增值税,只能冲抵企业成本。营改增后,上游服务业税负变化不大,但服务业开具的增值税发票同时能作为下游工商企业的进项抵扣。也就是说,下游企业能由此少交增值税,这对下游企业的税负减轻是比较大的。以运输业为例,营改增后运输业实际税负由原先的2%左右提升到4%左右,税负增加明显。但是,运输业下游的制造业进项税抵扣却可以由7%提高至11%,提高了4个百分点。而对于一般服务业,下游企业则可以直接多抵扣6%的进项增值税。因此,从全产业链角度看,营改增的减税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只是这种减税效应可能“改在服务业,获利的却是工商业”。上海、北京的减税测算数据比较大,而服务业的实际减税感受却不深,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营改增确实是一项好政策,既有利于理顺税制,又捎带降点税,那为什么还会被大家质疑呢?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营改增还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我们的税负太重了,我们的经济已经很困难了,我们需要来一场减税甘霖,而不是减税毛毛雨,这才是大家真正的预期所在!预期与实际存在距离,就自然产生了误解。
从政府层面考虑,此次改革有先完成平稳过渡的意思,即先完成税制转换,是否减税、减税多少、收入如何分成,待以后再说。对增税过多的企业实行临时性的财政补贴予以安抚,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此次营改增走的还是老路子,即讲究有增有减。增的不高兴,自然整天哭喊,而减的却私下偷着乐,从不声张。哭喊的声音一大,自然就容易让人误解。要问的是,在大力落实“结构性减税”之时,在中国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我们为什么不借营改增的机会,既推进税制改革,又全面实处减税政策,让所有企业都享受一场意外甘霖呢?另外,“改在服务业,获利的却是工商业”,这一做法也值得商榷。促进服务业大力发展是我们今后提振内需的必由之路,那营改增的直接受益者应该是服务业才对呀?
必须指出的是,此次营改增我们的宣传也不够。笔者在一份大众性报纸上看到一篇质疑当前营改增的文章,文章竟然以餐饮业为例来说明营改增后税负的变化。餐饮业根本就不在这次营改增试点的范围,以这样的例子来计算税负是减了还是增了,公众能不产生误解吗?
目前,在中国整体经济疲软的大形势下,从应对危机,减轻企业税负的角度看,营改增的步子还可以再快点,减税的力度还可以再大点。当务之急,是要消除民众对“营改增”的误解。否则,政府很有可能出于好心,也办了好事,却没有获得好评,个中缘由值得我们深思。
(赵晓系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金保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