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对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明确的目标,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我们注意到,会议强调稳增长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明确这一根本目的非常重要。短期内这将决定稳增长将从什么地方着手,并明确稳增长的政策实施方式。从根本上说,以保民生为目的的增长不是盲目追求增长速度,合理平稳的增长可能更符合民众利益,这将为经济进一步转型奠定理念基础。
稳增长与保民生直接相关
稳增长应该稳定哪些与民生直接相关的领域?首先,在我国,中小企业创造80%的就业,60%的GDP。在美国和欧洲,经济一直低迷复苏乏力,高失业率得不到有效改善是重要原因。失业将直接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影响消费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稳中小企业就是稳增长,稳中小企业是民生保障。
其次,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拉大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是间接扩大地区民生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西部基础设施的有效需求较高。近期的投资数据显示,中西部投资增长高于东部。因此,进一步把资源配置到中西部地区,有利于有效投资需求的释放,稳增长和民生改善的效果会更为明显。
再次,消费品特别是食品和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民生。近期发布的PMI数据显示,消费类行业相对稳健,特别是生活消费品PMI保持在52%的水平上,是大类行业中唯一保持在50%以上的行业。而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相对落后,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短期对稳定粮食生产不利。从长远看,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发展落后于城镇化,加上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经济持续增长将遭遇重大瓶颈。因此,加大对农业水利改善投入,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事关全国人民生活的大事。
最后,房地产投资增速超出平均社会投资增速,过度占用社会资源,挤占其他产业的资源需求,扭曲经济增长结构。同时房地产投机资金具有杠杆效应,容易推高房地产价格泡沫,打压刚性住房群体需求,加大银行金融风险和经济不稳定风险。房地产的泡沫化显然会对保民生产生巨大伤害,因此应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
落实保民生政策措施
那么,哪些稳增长政策有助于实现民生保障和改善目标?笔者认为,首先要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减税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结构性减税需要改变“核定征收”模式,避免企业反映的税收不减反增的问题。
第二,从第二季度数据显示,虽然资本流入放缓,外汇占款增量下降,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已经超过名义GDP增长,这说明货币供应量增长不是主要来自外汇占款,流动性已经比较宽松。货币供应量增长有必要避免出现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盲目投放,否则将造成经济的更大不稳定。
第三,利用价格杠杆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大项目特别是公用事业(1634.892,-1.23,-0.07%)项目,包括铁路建设、供电、供水等领域,需要找到民间资本与项目审批之间的合适媒介。就像BOT项目操作那样,需要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有国际信用的机构牵头,负责选择和引进专业、有实力的私人资本实体,代表私人资本与项目主导部门进行谈判,讨论包括价格杠杆、责任权利、项目运作诸多实质性问题,按照双方达成的共识制定项目规划和执行规划,并与私人资本一起全程参与项目管理、操作和评估,直至项目交付使用。否则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大项目作为稳增长的主力就是一句空话。
第四,稳增长要与结构调整相结合,政策关键是要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会伴随一批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倒下去,同时一批有活力的公司站起来。这就需要引导性的政策在执行层面对企业有更清晰的分类和判断,避免为了稳增长而出现资源粗放式地倾斜,否则可能加剧产业结构性问题,造成资源浪费,并延误产业转型升级。
第五,培养新的增长点实现稳增长也要遵循发展规律。比如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清洁能源,第一步应该投入研发以解决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上网不稳定的问题,第二步要降低价格扩大消费市场,最后才是扩大产能依靠规模效应形成产业优势。如果重大技术瓶颈没有解决,消费市场还没有打开,就一味扩大设备生产产能,结果只能是毫无悬念地遭遇产能过剩的困境。更糟糕的是,清洁能源虽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产业本身具备“加工贸易”性质。在外需不景气,各进口国纷纷削减清洁能源补贴的情况下,前期盲目投资恶性扩张,使本应成为新增长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开始就加入产能过剩的行业中。
第六,当前不少民间金融和股权投资活动,以上市为目标,这种企业发展思路对稳增长很不利。以上市为目标不可能注重培养企业持续成长能力,而是一种变相的投机行为。各地方政府有必要重视这个问题,民间金融和股权投资活动需要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否则难以培养出作为短期有利于稳增长,长期成为持续增长动力的创新型企业。
总之,稳增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赋予了“经济增长”最真实的含意,跳出了长期以来“为增长而增长,就增长论增长”的怪圈,确立了政策制定的基础,强化了政策的“针对性”。以保民生为目的的稳增长不需要“刺激”,需要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