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系列的坏消息,让我对经济的担忧,转变成了对现实的恐惧。我不希望看到我过去的判断变成现实,所以没完没了地说,掰开了揉碎了讲道理,希望中国不要落入滞胀陷阱。但是,是不是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很像。如果这次是真的出现了滞胀,那么对于中国,无疑是一场大难。
媒体报道说,5月份前两周,存款减少2000亿元的前提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近乎“零增长”,而且业内已经基本确认是“贷款需求严重不足所致”。如果这意味着企业生产开工不足,那将是非常讨厌的事情。
不过,目前确认经济已经失速吗?我不敢确定,或者说实在不愿意面对如此惨烈的事实。也许,我们还可以做另外的解释,把存款流失、信贷减少解释得“正常”一些。
比如,我们可以认为,当央行明确政策转向之后,企业预期未来贷款成本会下降。这是“真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已经告诉我们:全部贷款平均利率已经从去年12月底的8.01%降至今年3月底的7.61%。尽管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的占比还在提高,那只能被解释为高价贷款利率有所降低,低价贷款利率有所上涨。为什么低价贷款涨价、高价贷款跌价?这当然与成本上涨恶化了大型国企资产负债率密切相关,同时,由于中央强令给予中小企业贷款,略微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无论如何,企业总体贷款成本是下降的。
贷款价格开始走低,这会不会使企业避免过早贷款?当然会。历史多次证明,贷款利率开始走低的初期,都会出现企业押后贷款的现象;相反,贷款价格走高的时候,企业会提早贷款。尤其对于存款较多的企业,它们宁可先消耗一些存款,也不愿意过早增加贷款,因为现在正是企业贷款量价齐增的时候,过早贷款成本太高。
这似乎就解释了为什么商业银行会出现存贷款同步减少的情况。但如此“合理”猜测真的符合事实吗?不一定。因为,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消费和投资增速的回落速度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内需、外需都显得十分疲弱。
同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和商务部研究院企业信用测评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总体资产质量和价值创造能力都在大幅减弱,而且2012年第一季度呈现加速趋势。为什么会这样?官方一定会解释为“经济结构调整”,但我不这样看。总量问题就是总量问题,不要用结构性理由掩饰,没意义。结构调整必须建立在总体经济健康的前提下,无视经济死活的结构调整是犯罪,因为经济垮掉了,结构调整还有意义吗?还用得着结构调整吗?就好比,人都死了,还说治病的事,有意义吗?
数据显示:过去数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存在超调和滞后。在我看来,如今这种力度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向,应当发生在去年6月之后即去年6月份开始预调微调,货币政策回归中性;9月份开始“中性偏宽”,今年一季度初见成效,经济见底趋于稳定,现在开始微微上翘。
晚了。现在才做,至少晚了三个季度。为什么非要去年年中转向?晚两三个季度有什么关系?中国农民当年的一句话很到位: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去年6月份,人气还在,市场主动性需求还在,温州所代表的中小企业问题还没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还是那句话,现在的转向力度不够,于事无补,经济失速或称断崖现象似乎不可避免;加大力度,转向成本巨高。但无论如何,中央都必须坚定扭转经济颓势,必须转变市场预期,必须避开经济断崖,否则代价更是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