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发展的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领域呈现百花齐放的势态。这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轨迹?
张颐武: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文化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在前三十年历史经验和艰难选择的基础上,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是中国社会全面高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文化高速发展的三十年。
当下,中国文化发展展现了巨大的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文化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的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文学艺术创作呈现繁荣局面,多种文化媒介共荣共生,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出生机。继往开来,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寻求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发展一方面标志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况,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文化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未来中华文化新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阶段。从五四运动发端的中国新文化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以1949年7月2日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为标志的,这次代表大会虽然召开于建国之前,但会议全面总结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历史,确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目标。“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成为了当时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虽然经历过一些曲折和困难,但新中国的文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当时,新中国处于“冷战”的国际环境之中,艰难地探索着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动员全体人民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步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而在这一过程之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它的功能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据统计,1949年中国的人均现金收入还不到100元,当然其文化的发展也只能处于极低的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新中国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发展非常迅速,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更多地参与文化创作的同时也享受着文化的成果。虽然受到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但文化建设和发展鼓舞了人民群众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奋发图强,努力奋斗。三十年间,新中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完整的文化象征系统,初步建立了适应计划经济状况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体系,涌现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文艺作品,新的文艺人才也不断涌现。感动过无数人、至今仍然保持着魅力的、被称为“红色经典”的许多新中国的优秀文艺作品,也是这三十年文化发展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成果。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文化发展让新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时期。
从1978年开始,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成为时代的主题,由此开始了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在1979年10月30日开幕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邓小平代表党中央作了《祝词》,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的文艺发展,并在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新的阐述,明确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为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创造进入了新的活跃时期。进入二十一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分,而十七大报告更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放到了重要位置,进行了全面阐述,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命题作了深入的分析。整个社会对于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化,形成了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化发展中的历史经验
纵观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文化发展,您认为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牢记?
张颐武:从六十多年的文化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值得深刻认知的历史经验:
首先,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全面展开,这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中建设和发展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充分认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文化发展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始终关注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第三,在文化发展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注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均衡发展,大力培养文化人才,充分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这是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第四,全面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是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在当下已经越来越重要,让一个“魅力中国”放射出文化的吸引力已经是当务之急。
全球经济仍然面临复杂的挑战,中国的发展已然成为世界的一个亮点。如何在今天的新平台上展示中国新的文化创造活力和能量是我们必须继续深思的。一百多年前的1908年,中国现代文化的伟大先驱者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未来的期望:“内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外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而这将使中国“屹然独立于天下”。我们已经接近这一伟大的目标。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新世纪文化发展的亮点和重点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有什么新的亮点吗?
张颐武:首先是观念上的深化。进入新世纪以来,无论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是一般公众,对文化的认识都更为清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家都已经认识到文化的重大作用,对于产业转型、经济发展,文化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过去我们往往会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就是文化大显身手的时刻到来了。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也依赖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其次,在行动上,对文化发展做了全方位的提升。在深入认识文化产业内涵、通过增加投入改变文化结构方面,我们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对整个社会的文化状况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并将观念上的深化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很大程度上理顺了文化体制。
第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的认知和弘扬。在全球化进程中、在社会剧烈变化的过程中,如何保住自己的核心价值,保住文化的自主性,在变化之中留存自我的认同,不被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思潮所冲击,我觉得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大量滋养;二是从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资源中汲取;三是借鉴世界各国的资源和经验。核心价值是贯穿在整个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间的,应该不断地去探讨、丰富其内涵,但不变的是中国人对国家的认同,始终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主性。
文化体制进一步改革,您认为重点在哪?
张颐武:理顺文化体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认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有三个:一是怎么更深刻地认识文化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二是在体制改革中间如何转变机制,搞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三是怎么样更好地走出去,更好地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文化体制改革不是单纯为了体制变动,最终目的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升文化的创造性,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二是争取多培养文化人才,中国的文化发展需要大批有能力有创意的文化人才,文化体制改革可以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