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窗口多次开启,但最终都功亏一篑,国内油价仍然高企,百姓抱怨连连,而近日数百亿分红的中石油、中石化却依然在“哭穷”,认为国内油价仍需上调。
上半年,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及油气产量稳定增长,是石油巨头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从报表上看,上半年中石油原油均价为每桶101.62美元,增长四成;而中石化的原油均价也同比大增34%。
中石油、中石化两家上市公司的分红也相当诱人。自回归A股以来,中石油每年都分红。近日,中石油决定拿出近300亿元,给股东派发“红包”。同时,中石化也计划拿出87亿元分红,合每股现金股利0.1元。
另一方面,“两桶油”的净收入却并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炼油板块巨亏拖了后腿。半年报显示,中石油的净收入同比只略微增长了1%,其炼油板块亏损210亿元,中石化则亏损122亿元。两公司为此抱怨称,“成品油价格上调不到位”。
“两桶油”一手发红包,一手要求涨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何时才能与国际市场接轨?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伯强表示,面对国内油价“只涨不跌”的质疑,中石油、中石化“两桶油”一边哭穷,一边大派红包,是中国扭曲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必然结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推行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
他指出,从现状看,中石油、中石化作为A股上市公司,有了盈利就派发红利,这是正常的。
“两桶油”领衔国内A股市场,靠的是营业收入。据两公司的半年报显示,中石油营业收入为660亿元,每天收入3.6亿元;中石化为402亿元,合每天纯收2.2亿元。如此业绩下,向投资者派发红包,无可厚非。
但是,林伯强指出,“两桶油”哭穷,把亏损全部归于“成品油价格上调不到位”,说服力并不强。中石油、中石化把净收入增长惨淡归于炼油成本过高,与事实并不相符。
从2009年始,“两桶油”的经营成本,特别是外购原油单位加工成本和炼油业务的营业成本已大幅回调,令炼油业务扭亏为盈。近期,尽管原油采购成本有所上升,但根据当前成品油定价机制,该成本已全部转嫁到了成品油价上,也就是说,消费者已为此埋单了。
林伯强认为,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对现行油价颇有微词,而最终消费者更是对油价追涨不追跌抱怨多多,根源在于中国石油(9.75,0.05,0.52%)行业的垄断经营。要改变这一局面,现阶段能做的,只有调整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
在他看来,当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对国际油价的短期变化不敏感。目前国际油价波动很大,4%的幅度很容易满足,但要持续22天就不容易。因此,即使最近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但根据该机制,还得等够天数才能下调油价。
从目前看,中国当前的市场油价会超过其他国家。这是因为,后者的油价可跟随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跌而快速下调。林伯强指出,理论上,如果油价每天调一次,并调价到位,就基本上是市场定价了。
因此,缩短调价区间,并使油价更靠近市场,是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方向。他建议,可每十个工作日小幅调一次价,缩短调价周期,允许调价窗口适度、频繁开启。同时,调价幅度可缩小为2%或3%,并使之成为一个自动调整过程。
具体而言,监管部门掌握定价权,确定油价浮动规则和波动区间,石油企业则按国际原油价格波动,随时调整成品油零售价,无需上报审批。这也就等于把“翻价格牌的权利”下放给企业。
如此一来,只要国际油价变化,国内石油企业就可按既有计算方式做出相应调整,节省了上报审批的过程,能部分做到与国际油价的联动。现行汽油价格中有2元是税收,如果油价大幅上调消费者难以承受,政府可减免油价中的消费税,或对油价上调设上限。
林伯强指出,国际油价稳定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今后油价很可能出现经常性的大幅波动。如果油价调整由企业自主调整、政府监管,就基本上实现了价格市场化。缩短成品油价格机制的间隔天数,降幅变小,是当前油价调整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