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是媒体费尽周折的艰苦调查,公众怎么也不会想到,以宽厚仁爱示人的慈善组织,竟然还是聚财有方的商家。从中国红十字总会,到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再到河南宋庆龄基金会,屡屡在媒体面前“见光死”的公益慈善组织,一次次暴露出权力借慈善之名违规攫取财富的痼疾。灰暗的慈善死角,正迫切等待信息透明、管理公开的制度阳光。
一次基金会中心网数据库的排名,让低调的河南宋基会“脱颖而出”,这个如今资产已近30亿元的公益基金,已经连续3年荣膺中国实力最强的慈善基金。然而另一方面,河南宋基会的公益支出,却远远低于《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的规定。如此庞大的资金是从何而来?又去向了哪里?
借助公益的名义和慈善的垄断优势,宋基会无论是拿地还是进入其他市场领域,都能获得政策和税收的优待;而公募基金的特殊身份,又使得它的资金账目能够轻易避开财税的审计。正是借助这些制度“黑箱”,一边以捐赠旗号募资、公益投资,一边拿慈善名义避税的河南宋基会,不仅成为敛财的工具,更变异为部分企业逃避纳税甚至洗钱的灰色渠道。
事实有些令人咋舌,这个披着慈善外衣的公益机构,旗下竟然拥有名目繁多的投资公司和房地产公司,而通过这些亦官亦商的身份,河南宋基会上演了一出让其他企业“羡慕嫉妒恨”的生财好戏。
其实,对于像河南宋基会这样的慈善公益组织,《基金会管理条例》有着明确的规定: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不得投资期货、艺术品和奢侈品;以及违法进行贷款和提供担保。但纠结了各方利益、长期以权力寻租市场的河南宋基会,再次说明监管制度的薄弱和信息公开机制的空白,让违规成本几乎为零的慈善组织,可以轻易沦为无视市场规则、肆无忌惮攫取财富的畸形工具。
对公信力和道德规范要求极高的慈善事业来说,不撒谎、不贪财、不恋权、不图名,是慈善的底线要求。这一方面需要从业者和组织的精神信念,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制度建设和信息公开披露机制的完善。日前民政部公布的慈善组织及政府部门应在捐赠款物拨付后一个月内,向社会披露捐赠款物拨付和使用详细信息的《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为慈善事业的公开、透明,送来了第一缕阳光。而今后,还应该有审计、会计等更多的政府部门和第三方中立机构,加入慈善事业的监管和引导中来,将公益慈善真正做成“玻璃瓶里的事业”。目前,牵连到河南宋基会的两个地产项目已被停工,这可以被视为整顿问题的一个开端,但也不能仅仅把症结归结于河南宋基会建豪宅。
河南宋基会,以及此前红十字总会、中国慈善总会爆出的乱象,表面上看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具体情况,但问题的出现,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深刻地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固有的某种缺陷,比如政府对公益性机构的监管失效、公益组织在事实上的权力垄断、外部竞争长期缺失,以及社会监督乏力等等,都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必然因素。如果看不到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只简单地谴责出现问题的公益组织,或者处理几个责任人,那就不可能解决公益组织健康发展的制度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