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通胀风险,央行选择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在资本流入不断升温的情况下,或许正面临着恶性循环的效果,挤出正常信贷,融资结构扭曲。
在25日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的研究论坛上,交通银行(4.81,0.00,0.00%)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央行当前应该高度重视资金流入给货币政策带来的挑战,采取积极、稳妥的举措。
根据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有三个数据高度吻合:外汇占款增加了20880亿元,外汇储备增加3500亿美元,另外6次提高准备金率回收2.25万亿资金。
由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回收到期的流动性,而六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恰好回收了流动性当中,新增的资本流入部分。
“简单的来说,如果说境外没有这么多资本流入,央行就不必再去上调,或者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连平说。
而且连平认为,这部分流入提供的融资,是不受监管层的一些行业政策限制的,比如流向“两高一剩”和房地产。
至于政策建议,连平认为,首先经济增速可以适当减慢,控制投资、减缓融资和投资之间的矛盾;其次货币供应适当更加宽松,放松下半年的信贷控制,公开市场上半年对冲力度接近80%,下半年也可以降低对冲力度,另外加快直接融资等。
央行上收的是本来能从正常信贷获得资金的渠道,而影子银行、资本流入这部分并没有控制到,正常的融资渠道收紧,中小企业等只得从这些影子银行、境外渠道获得融资,进一步促成资本流入,融资结构扭曲。
“这样的话努力形成一种挤出效应,因为内部满足了,境外的资本就不会大规模流入了。货币供应保持合适的水平,利率水平就不会太高,融资需求更多地转向内部,而不会是外部。”连平认为。
连平认为,如果是几年前的情况,资本流入对应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股票红火还可理解,而今年上半年股市房市都相对冷清,资本流入的方向就更加值得关注。
“目前中美的利差是3%左右,是十年来的最高水平。”连平认为,资本流入除了受国内投资收益差、汇差的吸引外,当前利差空间也是重要原因,三者导致的收益差,内部融资偏紧的环境,造就了大量的资本流入。
而央行继续的偏紧政策或许还加剧了资本流入,造成恶性循环。
针对这种经济中的失衡现象,现场有经济学家也质疑,这种恶性循环央行应该已经意识到,但货币政策操作似乎并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不过多位经济学家也认同,央行面临短期和中长期的两难局面。每年货币政策控制目标是央行短期内必须面对的,中长期的一些综合问题则控制起来有难度。
不过,对于当前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通货膨胀,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相对乐观,他认为中国经济整体而言不会面临硬着陆的风险,本月是物价上涨的高点,之后会回落,四季度回落到4%左右,全年整体是5%的水平,与目前的存款利率相比,显示可能有两次的加息空间。
宏观经济整体问题不大,但需要重点关注明后两年投资是否可持续的问题,特别是如果新的消费不能接替,出口不能成为支撑。他认为。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