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银行昨晚(7月6日)决定,自今天(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在CPI不断走高、负利率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这一次加息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尤为重要的是,CPI的不断走高,使我国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形成的负利率的口子越开越大,按照此次加息前一年期利率3..25%的水平,与5月份的CPI指数5.5%相比较,负利率已经达到2.25%的水平。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民众富余资产以储蓄为主的国度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在负利率之下,得利的只有企业和银行。企业可以充分地享受到银行信贷的超市场溢利,银行则可以以此来实现利润的超额增长。但是,实际上企业和银行的这种“双赢”却是以储户的“一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如果长期建筑在剥夺银行储户应当得利的基础上,这对广大储户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公平的,由于银行储蓄是我国普通民众最为基本的理财手段,因此负利率实际上损害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在目前CPI不断走高的时候,我们不能无视负利率所带来的经济失衡和它对民众利益造成的损害。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开始执行稳健货币政策。为此,央行积极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收缩出没于市场的过多的流动性,以期遏制通货膨胀的扩大化。但是,央行在这个过程中,更偏向于使用数量型调控工具,即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而对加息这个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使用却显得十分吝啬,据统计,从去年以来,央行已经连续12次提高存准率,使其达到了21.5%的高值,但加息却只有4次。央行这样做当然有它的苦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经济运行机制整体上的影响比较小,不致因加息而增加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但是,这种执于一端的调控手段已经出现了问题,由于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却将存款利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大量的银行存款已经开始逃离银行系统,并流向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提高存准率使商业银行的可贷款“头寸”日趋紧张,惜贷形成,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开始紧绷,不得不借助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民间高利贷的支撑,导致金融市场管理出现混乱。在这同时,尽管大量商业银行存款资金被锁定于央行,但并没有对遏制通货膨胀起到实质性的积极作用,物价依然在快速上升,推动CPI指数凶猛走高,6月份的CPI指数虽然尚未公布,但已有多家机构预测将达到6.2%—6.5%的水平。如果这一预测是准确的,那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所形成的压力将是前所未有的。过度依赖提高准备金率、贷款控制等数量工具不仅政策效果受到影响,而且还可能导致流动性的结构性失衡。
因此,此次央行推出加息政策,其最积极的作用是有助于缩小日益严重的负利率。它显示了央行开始改变前一时期有些僵化的调控手段,加强了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很显然,由于我国的物价上涨势头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扭转,通货膨胀的威胁也难以在可期的时间里消除,因此,一方面央行必须依然严格执行目前的稳健货币政策,但在这同时应该更注重于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进一步缩小储蓄负利率的口子。当然,不断地加息会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经营,特别是加息所带来的房贷利率上升,将直接导致大量自主型购房者和改善型购房者的支出增加。但是,任何政策的出台,都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方面,对于央行来说,最重要的是抓住主要矛盾,对于当下的金融市场来说,储蓄负利率就是一个必须正视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