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作用
从全局来讲,文化发展可以说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其实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到位,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要发展文化。在过去的经验中,文化是比较软性的,不好抓也不容易出成绩,一些人还存在“唯GDP”的思维定势。所以,我们先要认识文化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把文化的作用概括为三个方面:文化可以立国,文化可以富国,文化可以强国。
(一)文化的重要作用
1.文化可以立国
任何一个国家的建立都有文化的基础,国家的价值观是放在第一位的。
美国最早的建立者是从欧洲过来的移民。这些人建立美国之后,确立了美国的价值观与文化,集中体现在《独立宣言》《联邦党人文集》等著作中。通过这些著作,美国人阐述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平等,在当时的资本主义体系里是具有先进性的。美国确立的价值观是它的立国基础,也是它发展和强势的基础。包括特朗普在内的历届美国总统在演讲中主要还是在阐述这些美国最初的文化和价值观。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走过了70年,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从站起来、富起来到逐渐走向强起来,也有了自己的文化根基。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先进性的价值观。我们今天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文化立国便是如此。
此外,一些比较小的国家,如新加坡,也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在建国之初,李光耀把西方的文化和中国的儒家文化相结合,奠定了新加坡的文化基础和价值观。
2.文化可以富国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大,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强大。为什么富国基本上都是强国?他们强在哪里?文化就是他们之所以富且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现在是世界第一的文化强国。其文化的强大不仅表现在价值观方面,还有文化带来的财富。美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是非常之高的,说明文化经济、文化产业早已成为其主导产业。在1996年,美国的文化产业(版权产业出口)就超过了其航天业。现在世界排名500强的很多企业都是美国的文化企业,如时代华纳、迪士尼等。这些企业都属于盈利能力非常强的朝阳产业。
所以说,欧美国家的经济强盛就表现在文化产业的强大上。例如,我国一年要引进好多部美国好莱坞大片。这些大片的盈利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像《阿凡达》,成为中国影史第一部破10亿的影片。
文化产业是一个什么产业?除了是朝阳产业外,它还是一个盈利远大于成本的产业,如《阿凡达》,这部电影的投资约为2亿多美元,全球总票房为27.88亿美元。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讲,北京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像较早发展文化产业的英国首都伦敦,文化居第二位,约占百分之十几。但就全国而言,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达5%,成为支柱型产业。
3.文化可以强国
文化可以支持一个国家从弱国变为强国,而且保持其国家竞争力的持续性。
德国在二战后又迅速地崛起,是很多人都不可理解的。一个因为战争几乎成了废墟的国家又很快成为世界强国的原因,与其国民严谨勤奋的民族性格是分不开的。这种高素质的民族性格是重视教育、文化传播的结果。所以说,文化是可以强国的。
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这句话恰恰说明了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长久。
再者,以色列国土面积非常小,为什么也能成为世界强国?它的竞争力、创新力为什么能够在全球遥遥领先?也与它的文化有关。犹太人是世界上获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英国已经不复最强盛的“日不落帝国”时期,但其国际竞争力还是很强的,不仅因为金融发达,也与文化发展有关。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重要作用,即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就像马克思讲的历史发展的合力,本质上是个人活动的合力或集体行动的逻辑。每个人都是构成的发展道路的一分子。人是文化的载体,离开了人就没有文化。所以,发展道路也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最底层的逻辑。如果人们的价值观是正确的,文化的素质是非常高的,这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必然是先进的有活力的。从宏观上的文化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出发,我们可以认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从世界竞争力的金字塔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最核心、最强的竞争力是文化。现在世界上的强国,不仅是科技、军事或经济上的强国,最根本的是文化强国。
(二)发展文化经济、创意经济
从宏观的经济形态的变化看,现在的最先进的经济形态是文化经济、创意经济。有人分析,世界经济形态的变迁经过了四个阶段: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我们现在则正在向创意经济过度,但目前普遍的经济形态还不是创意经济。创意经济现在已经开始,但要逐渐成为主导经济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成为未来最新的经济形态。
我们从城市形态的发展、城市竞争力的变迁上,也可以发现这一过程。最早的城市是商业城市,出现在港口、集市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后来的城市是工业革命之后大批出现的工业城市,像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底特律、德国的慕尼黑等;最新的城市形态将是文化城市、创意城市。过去的工业城市不向文化城市、创意城市转型,就必然走向衰落。
北京现在提出建设全国的文化中心、世界城市。要知道现在世界上公认的四个世界城市,即纽约、东京、伦敦、巴黎,既是国际性大城市,也都是文化城市、创意城市。纽约不仅有各种各样的艺术产业、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还有很多世界上最好的影响力特别大的艺术媒体以及大量的文化创业者。这四个城市都有这一特征,就是城市中超过10%-15%的从业者都是从事文化行业。
同时,创意城市也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专门发起了创意城市网络,从2004年就致力于发挥全球创意产业的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促进世界各城市之间的创意产业、专业知识培训的发展以及知识共享和创意产品国际营销渠道的建立。我国的深圳、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也进入了联合国的创意城市网络。
(三)文化产业迎来了黄金时代
文化产业迎来了黄金时代,很多国际著名学者也对此作出“预言”。沃尔夫·伦森提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想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主要转移到精神需要。麦肯锡公司的欧高敦提出,文化工程师们的超白金时代到来,科技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等科技做到极致,会发现,人文才是它最终极的目的地。这些人都认为文化产业的黄金时代将要到来。
对于我国近年来的发展,可以说,房地产发挥了很大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也是最赚钱的行业。然而现在,很多经济学家、企业家都认为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我国将迎来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据统计,市值前三十位的房地产公司跟市值前三十位的文化产业公司相比,已经被完全拉开了差距。腾讯公司现在盈利最多的就是游戏、广告等文化方面,其市值超过了中国房地产公司三十强的总和。
因此,我们要从宏观层面对文化、文化产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文化可以立国、富国、强国;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未来居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文化城市、创意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潮流。文化产业的盈利能力是非常强的,将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其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也可以分为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两者都是我们要重视的。公共文化是指政府主导的具有公益性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学术研究方面的公共的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建设等。
二、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足见党中央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
(一)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今天我们提出文化自信是有其现实基础的,是经历了历史变迁的。我们提出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文化自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人民的文化自信是与国家的国运、国力相关联的。
1840年,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中华儿女开始了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长期探索,同时也出现了对自己文化的一种自卑的情节。因为这种自卑情节,中国发生过三次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破坏。今天,我们提出来要重新找回文化自信,正是因为我们有文化自信的基础。
第一,中国文明在世界上曾经非常辉煌,有五千年的历史,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的文明有三个:以我们中国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基督教文明、以伊斯兰教为代表的伊斯兰文明,但只有中国文明是原创的文明中唯一活着的。我们今天的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几千年前的圣贤所说或所著的,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当代人练书法,用的很多字帖也都是古人的,如颜体、柳体等,包括古人的字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也没有多大的区别。所以说,中国文明保持着相当强的生命力和延续性。
第二,古代中国的强大,表现在经济方面就是一直都领先世界。世界经济史学者麦迪逊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出的世界各国历史上的GDP比重显示,中国1820年的GDP占世界的32.9%,足以说明古代中国是强大的。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上的最大城市是古代中国的长安。唐朝时的中国包容力和吸引力是非常强的,外国人也可以在中国做官。通过对唐诗、宋词的研究,我们也可以发现唐、宋时期中国的昌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诗、宋词体现了古代中国艺术的高度发达。
所以,今天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要做到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吸收外来。
(二)文化信心的深层次根源及其转变
1840年,中国因为落后开始了屈辱的历史;同时代,西方世界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崛起。对此,很多西方学者在研究、对比东、西方的过程中形成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长期以来,西方学者都把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等同于西方化、欧洲化,认为人类各民族的发展只有一条道路,即世界上任何国家要想进行现代化或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就必须重复西方的道路。
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建立在中国只有资本主义萌芽,而没有产生现代资本主义。所以,很多人就对中国文明持有怀疑态度。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奠定了发展的制度基础。经过艰辛探索,我们开创并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世界银行在研究东亚发展时提出“东亚奇迹”,中国的发展、崛起引起了国际上的学者的重视。从文化角度研究现代化与发展的问题,我们能发现中国文明是具有适应现代化的能力的。
从最早的亚洲“四小龙”到后来的“中国奇迹”,东亚的发展引起了国际世界的重视。通过研究,好多学者都发现了东亚文化、中国文明中的优秀的适应现代化的基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迅速发展证明了中国文明对现代化的适应性,即中国文明不只是历史上的辉煌,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同样具有强大的动力。如今,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国际性话题。
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如同东方和西方像两条并行的河流。直到地理大发现,东、西方才有了比较多的交流。所以,在两种文化的基础上,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差异性也是非常大的。现在,很多人著书立说,有人写欧洲的衰落,有人写美国的衰落,但西方世界目前还是有比较强的竞争性的。当然,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大趋势、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中国不是按照西方的道路发展起来的,西方的很多理论对于中国也是不适应的。比如,美国的“华盛顿共识”是当时西方的经济学家们总结出来的,但世界各地在照搬美国这一理论后都失败了,引发了“拉美陷阱”等一系列恶果。这些失败的背后恰恰是文化的差异,是价值观以及人的行为、思维的差异。所以说,文化是最基础的决定因素。今天中国的崛起、中国奇迹的出现,证明了我们文化的优越性。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中国的发展没有问题,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
三、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一)文化创新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在各方面的创新中,文化创新是处于基础地位的。有研究表明,创新文化力每提高1%,科技创新绩效将提高0.987%。从国际经验看,正是创新成就了文化发达国家的强势地位,充满活力的创新精神也涵化为其内在特质。
现在,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包括我们的城市发展都面临着交通拥堵、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我们要想解决“城市病”,就要紧紧抓住文化创新这把“金钥匙”。对此,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制定了行动计划,如英国发布的《文化白皮书》,阐述了英国未来几年将如何支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该如何扮演推动国家繁荣的角色等。所以说,我们不是世界上唯一提出文化创新的国家,世界各国都在采取举措推动文化创新。
(二)中国文化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创新不足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文化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创新不足,既体现在公共文化的发展中,也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创新不足是指创新、创业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进而创意得不到激活,文化发展的活力必然受到极大抑制。
创新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从历史、文化到体制和社会结构等都有差异。我们过去的教育存在灌输教育、应试教育较多的问题,容易抑制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我们现在则注重素质教育,也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特别是“90后”“00后”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能力都在提高。
(三)如何促进文化创新
第一,提高国民的文化创意水平和享受文化创意的意识,其中城市居民的文化创意生活是创新精神的沃土。英国就特别注重这个方面,在2000年的时候就制定了相关政策,从教育培训、扶持个人以及提倡创意生活三个方面推动公民发展和享受创意,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开放更多的博物馆、档案数据化等,为人们提供更多接触创意的机会,并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2019年的年前、年后,我们国家的约12个省市都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出台了支持、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这些政策一个重要的支点就是提高国民的文化创意水平和享受文化创意的意识,这也是政府在公共文化方面需要做的。公共文化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文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美国的文化产业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强调,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创意阶层。创意阶层的特征是喜欢自由,不喜欢固定的工作,工作以兴趣为中心,富有创造力。创意阶层的崛起对城市,甚至整个国家创新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政府也应该主动创造更好的文化创意生活条件,促进文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作为世界艺术之都,纽约的城市环境就独具特色,有很多促进面对面交流的机制。这些机制仰赖于纽约的城市环境建设,如步行而至的酒吧、俱乐部、餐厅等,社区协会、文化工作室等的设立。设计师吉尔斯如此评论纽约的环境:纽约的这种创意氛围在依赖于汽车代步的城市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比如华盛顿,甚至洛杉矶。
我们的城市发展也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重视改善城市的环境,如在公共空间可以设计更多的展览、创造更好的社交条件、提供更广泛的社交网络、鼓励夜间经济的发展、引进更多与国际同步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创意活动等。让更多的国际一流的文化创意人才与我们的艺术家、设计师进行交流,对于我们的城市、国家的文化创意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发挥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引领作用。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源泉。城市、文化创意的发展,甚至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引领,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们引领了当时的科学、社会、政治等领域思想的变革。艺术是反映社会的,也能彰显一个城市的个性,更能激发人们的思维、赋予人们信心、带给人们动力。
中国要想提高文化创新力,开发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品、设计,就必须依赖于不安于现状的有才能、有创造精神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或者说创意阶层。北京现在有很多文化园区,如“798”“751”等,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文化创新氛围,聚集了大量的艺术家,创意阶层也正在崛起。
第三,把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到战略高度。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对人的创造力的保护。近年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一直在加强立法与机构的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要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就必须加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商标、专利、外观设计、版权等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在这个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做到了很高的水平。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然是典范,国家独立之后就在宪法中明文规定了发明人、作者的创造成果享有法律保护,于1790年颁布了《专利法》《版权法》,并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后形成了全球保护范围最广、规定最详尽的法律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就在推动知识产权发展战略,进行知识产权改革,重新界定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美国之所以能成为创新大国、文化产业强国,与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紧密相关。
我们要推动中国的文化创新,就一定要做好上述三个方面。经过我们的努力,中国的文化创新终会赶上世界的水平。
四、强调文化敬畏坚持保护第一
我们讲的文化敬畏,主要是针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讲的。我们要对历史文化资源有敬畏之心,特别是对历史文物,要坚持保护第一。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特别强调的,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
我们今天要特别强调,不能破坏历史文化资源。冯骥才先生就曾极力提倡国家要重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中国是历史文化资源大国,是世界上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在文化保护的意识、投资、措施等方面还没有做到位。
俄罗斯就对文化十分重视,对文化也抱有敬畏之心。近代以来,俄罗斯出了很多文化巨匠,他们在国际社会上熠熠生辉,如列夫·托尔斯泰、阿·托尔斯泰、高尔基、柴可夫斯基、列宾等。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俄罗斯都是非常重视的,所以俄罗斯民族的文化也非常繁盛。
北京在城市建设中就存在一些损坏历史文物、名人故居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多次强调对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我们现在出台的很多政策规划里也强调保护工作,足见我们已经意识到问题了。如果没有以往的一些问题,我们的北京城将会是一个非常辉煌的建筑博物馆,所以我们如今更要增强文化敬畏。我们对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修旧如旧”的观点,即在修复文物、恢复历史文化遗产风貌等方面,我们要能够“将旧就旧”地还原其本来面貌。同时,我们也要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要使其能够“活”过来。
北京故宫的东北角的智珠寺,曾经是一个破烂不堪的寺庙,经过重新保护、改造后变成了著名文化地标,并于2013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当时的项目评委会给智珠寺的获奖评语写道:“智珠寺,这座公元17世纪晚期北京的宏伟寺庙建筑群,经全面修缮,愈发显示出其丰富的历史积淀,令世人传颂景仰。修缮前,院内古建破败不堪,淹没在与其格格不入的新建筑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由私人部门发起的浩大工程始终坚持尊重古建本身各方面的历史价值与建筑成就。参与其中的工匠和画师以其专业技能高质量地完成了180块木制彩绘天花板的修复工作。如今,修缮后的寺庙建筑群以全新面貌回归公众视野,并有了一项新功能,就是举办各类文化盛事和活动。”这就是一个“修旧如旧”“将旧就旧”的保护历史文物的典型案例,回答了我们应该怎么样来保护历史文物、怎么样看待历史文物的价值的认识问题。
我们今天讲文化发展、有匠心,但其实今人的匠心未必比得过古人。我们如今大部分的艺术创作很难再现古人的匠心独运,如范宽常年隐居深山,观察山水变化。“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造化。”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气韵生动,就是不懂画的人都能感觉出来。这就是我们要对历史文物抱有敬畏之心的根源。
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活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二者恰当的结合体。”
今天的中国确实走出了一条新路。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们将继续改革开放,做到既不忘本来,又面向未来,还吸收外来。因此,我们要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希望和期待。
标签:郭万超
讲课预约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邀约嘉宾演讲活动,其他需求勿扰)
上一专家观点:郭建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谱写新时代新篇章
下一专家观点:李忠双:从“三个需要”出发深入开展主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