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的家,家的国,国是大家的家。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是举世瞩目的,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首先来谈谈著名的五四爱国主义精神,一个是它的反帝反封建,不能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第二,用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新的知识即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来使这个国家从农业社会走到工业社会,走到现代社会,经历多少深重的灾难啊。中华民族在苦难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把逐渐衰弱的中华古老文明开始复兴。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这一百年我觉得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可以看作是亚洲各个古老文明走向现代的一个历史阶段,不再是被动的、弱小的、边缘化的,而是走入世界的中心地带,主动地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上去通过交流借鉴,发展自己的文化,我认为这个是特别重要的。文化是民族的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从我们自己文化的发展和我们文化交流的历史来看,真的是应该说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里程碑,没有这个交流文化就没有发展,没有不同文化的交流,甚至碰撞,甚至冲突,也没有“五四运动”,也没有今天。我想在新时代,可能中华文化肩负着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能够很好的和其它的文化逐渐地走到一起。文化的交流不等同于文化的替代,我认为文化的交流包括文化的融合会产生新的多样性,不会使某些文化消失,它会产生新的制度、新的样式、新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论述是不够的。不够充分的解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第二,我们现在在思想问题上比较常见的是中央提出一个新的思想,大家就一起来论述这个思想这是党的执政优势,也是必要的和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很多观点、说法深入人心,但是大家说来说去都是一句话的时候,这种思想就会流于口号式的,人云亦云的,甚至是流于浅薄理解。我觉得文史界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我们的观点有学术高度,有学术基础,有学术内容,建立一个思想的学说内容,而让它不仅仅是一句话,它是有学术内容的,是有学术基底的,这样我们的很多思想就会在老百姓中间传承下来,让他们真正懂得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这样说,为什么要那样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我认为直到现在我们也缺少很好的学术研究,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和价值观的要求,要从学术上去研究它,而不只是肤浅地去重复。陈祖武(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我简要讲讲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重要讲话精神,我谈一些初步的想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讲话,为什么十分重要?首先,因为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代表国家对100年前五四爱国运动做了系统、完整的评价,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第二,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准确阐释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五四精神。第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向中国的全体青年人,指明了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方向,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重要讲话,我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征程中,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问题,更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最近,我们史学界对于五四运动的评价是不尽一致的,有各种各样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对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有一个红线贯穿始终,这个红线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这句话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好好想想,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提出这个?往后在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当中,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贯彻始终,我想这应该是未来若干年我们奋斗的目标。从这个我想到,这些年来虽然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的进步,但是群众有些不满意,始终觉得成效还应更好些,教育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因此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又想到我自己这一辈子,我记得我们进入学校从私立学校变成公立学校也好,学校那边做的“五爱”教育,“五爱”教育第一条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这五条,“五爱”,深入人心一辈子,一辈子受益。为什么要爱自己的祖国,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国家如何困难,这都不重要。这就是我进小学就接受的教育,很有关系。另外从小唱什么歌,唱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的是什么歌,唱的是“社会主义好”,因此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已经深入我们成长的过程。再来看我们最近几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批评的四种倾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这四个错误倾向,在教育口我想都有反应。我当孩子的时候我就体会到,从来没有哪一位老师去家访过,向家长要学费,也不会代表学校要钱,所以对于孩子从小教育很重要。因此借今天这个机会我提一点建议,就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这个讲话的精神,能否请我们教育部门看合适不合适扎扎实实开展“三爱”学习工作,学习如何去爱党,如何去爱国,如何去爱社会主义。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推进,不要搞形式主义。我想,这样就能够培养出我们青少年的成长,就有很朴实的对于党、对国家和人民的这种深厚的感性,今后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潘公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习近平总书记对五四的讲话突出了爱国精神是一个核心。我觉得这个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是对于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五四运动当时是有反帝反封建的明确目标,但本身对整个的西方思想和当时的不管来自于哪几地域的思想都是抱着极为开放的甚至是拥抱的态度。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历来都有的,一直打不掉的。这一点我想在五四时期,在当时的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其实知识界对这一点也是有意识的,包括主张全面西化的胡适他也知道中国文化其实是非常有底的。所以文化自信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底气所在,在这个文化自信基础上,“五四运动”中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和包容、吸纳、学习全世界其它文明的优秀成果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突出的。我觉得这样我们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爱国精神会比较全面。在现在这种复杂的形势和不确定性下,我觉得习总书记重提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我觉得既是爱中国文化,但同时这种爱又要在国际视野之下,就是要把中华文明放全球性大的视野当中去。用一种“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张文明的多元化。也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新的理念和提法。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我们怎么来看待不同的国家尤其是不同的文明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实际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知识界的重大的议题和重大的讨论。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实际是在世界影响很大的,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按亨廷顿的说法,有经济的动力,又有思维方式不同,那么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有它的合理性。但我觉得亨廷顿混淆了主动打击、掠夺和压迫别人和被动的被别人掠夺、侵略和压迫。他有一个预设,他认为将来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将挑战西方,当时提出来这个的时候中国的经济还很弱,还没有崛起,这个预设恐怕一直影响到当下美国的政策。我觉得这个预设是不对的,我们的儒家文明,两三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从来都没有主动地掠夺、侵略、压迫和对抗别人,都是别人来搞我们。关于文明研究和文明之间的多元性,其实是汤因比理论更早,他跟池田大作的对话非常充分地体现了汤因比对东亚文化、对东方文化的高度的尊重和热爱。他也有一个预言,他预言人类在未来将走向政治和精神的统一。这个预言它的意义没有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高,但是我觉得这个方向有点差不多。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他比亨廷顿要正确,亨廷顿认为是不可能统一的,文明之间因为有对抗,所以就得一直打下去。尤其是他看好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汤因比认为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成佛教是有可能引领人类走向和平和安定。这一点我觉得我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也特别感谢一个欧洲人对东亚文明,对东方文明的这样一种高度的期许。这样一种期许也是对我们中国文化人来说是一种共同的希望。我们的一些文化资源,应该对未来的人类文明的建设起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个我想大家都是有这个信心的。在“五四”爱国精神的感召之下,尤其落实到我们文史馆,研究和弘扬民族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本职性的工作。因为我自己是艺术家,在艺术领域当中一个很小的范围了,也只能尽自己非常微薄的专业做一些有限的工作。刘彭芝(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我发言的题目是“激扬爱国情怀,锤炼品德修为”。4月30号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既是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伟大事件的深刻纪念,也是对投身这一伟大爱国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的深情寄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情寄语青年一代,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些要求符合新时代特点,契合当前发展实际,目标明确,立意深远,既是当代青年成长的座右铭,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向和标尺。树立远大理想,要求新时代的青年一代“弃小我,扬大我”,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人生的价值和境界就体现在把小我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青年人要志存高远,信念坚定,既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在新时代进步中追求个人进步,在祖国成长中实现自身成长,励志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时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名言“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激励学生和教师。热爱伟大祖国,要求青年一代把与世俱来的朴素情感升华为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主义的无限忠诚,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行动,细化为自己的作为,把强国志融入到实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担当新时代责任,要求青年一代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己任,勇于担当,勇于挑战,勇于开拓,做事业的佼佼者,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做人生的追梦人,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的新人。勇于砥砺奋斗,要求青年一代要敢闯敢试,善做善为,锐意进取,砥砺自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培养和教育学生做有精气神有志有为的青年人,在教学中用各种形式让孩子们保持只争朝夕的干劲,坚韧不拔的毅力,无所畏惧的勇气;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在逐梦中实现青春理想;教育广大青年教师和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打铁必需自身硬,干工作和学习时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练过硬的本领。练就过硬本领,要求青年一代学好科学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社会知识。深耕于专业领域,潜心于国家需要的技术攻关,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秉持胸有大业,腹有诗书,肩有担当,术有专攻的职业操守,为将来成为民族的脊梁和国家的栋梁打好基础,实现知识报国,知识富国,知识强国的崇高追求。锤炼品质修为,要求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守护者、促进者、践行者,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箴言作为人生的必修课。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为要用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铸劳道德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将交到青年一代手中。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这也对全社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努力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助力青年成才,培养青年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青年”。这不仅仅只是教育界的事,更是教师和家长的事,也是全世界的重要事业。要以正确的观念,科学的方式,规范的制度,促进全社会理解教育、参与教育,共同汇聚青年成长的正能量,营造广大青年激扬爱国情怀,锤炼品质修为的良好社会氛围。杨天石(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习近平总书记把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总结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我认为这个是到目前为止对五四精神最全面、最科学、最正确的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五四运动”是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个是以《新青年》创刊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另一个是五四当天以学生游行、抗议为代表的五四爱国运动。一个是文化运动,一个是爱国运动,这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919年以来,历史学家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做过很多总结,有的强调这一方面,有的强调另外一方面,或者掩盖其中的某些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把五四精神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我认为这是所有总结里最科学、最正确、最全面的总结。这对今后我们进一步研究五四运动,研究五四精神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历史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很光荣的任务和要求。首先,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成就与局限。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当年的鲁迅、钱玄同、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行者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世界历史、世界文化进行了新的认识和讨论;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中国未来的道路做了新的规划和设计。近几年我们非常强调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强调要继承民族文化,发展中国的新文化。而中国文化的优点和特点到底是什么,中国文化的缺点和不足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回答问题。另外,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中国历史里的民主性成分和封建性成分,这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盛赞中国文化的优美和伟大,毋庸置疑。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批判传统,外国人一讲五四新文化运动就讲它的反传统,甚至于在反传统这三个字下面还加了两个字叫“全面反传统”。既然五四先行者在当时有批判和否定传统的一面,我们就绝对不能从全面反传统转变到全面肯定传统。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治传统比较少。”邓小平同志还讲过,“我们一定要划清楚文化遗产中的民主性精华,要把它和封建糟粕区别开来。”对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封建性糟粕问题是不能用全面的赞美来解决的。如鲁迅当年是主张不读或者少读中国书的,这个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另外一个五四的先行者钱玄同也是主张不读中国书,钱玄同甚至于主张不用汉字,不用汉语,要学习世界语言,今天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够用全面肯定和赞美来替代当年五四时期先行者们对传统的否定和批判。
讲课预约电话:13811229543李助理(微信同号)
上一专家观点:葛新权:实体经济与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