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激活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十九世纪,德国为了寻找“阳光下的地盘”,满足从欧亚大陆进行扩张的需要,派了很多地理学家、考古学家到中国和中亚地区考察。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之后“丝绸之路”被广泛接受并被用来概括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1936年,李希霍芬的学生、著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丝绸之路》中写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交通干线(丝绸之路)是穿越整个旧世界的最长的路。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联结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中国政府如能使丝绸之路重新复苏,并使用现代交通手段,必将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树起一座丰碑。”“中国人重新开通丝绸之路之日就是这个古老民族复兴之时。”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即: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700多年后,公元609年,隋炀帝亲临张掖,举行“万国博览会”,谒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一次中原王朝帝王西巡至甘肃山丹境内的重大活动;700多年后,公元1405年,郑和开始第一次下西洋;600多年后,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有很多先驱们,如:伊本·白图泰(1304年—1377年),摩洛哥穆斯林学者,大旅行家;杜环(生卒年不详),中国唐朝旅行家,曾游历西亚、北非,是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国人;汪大渊(1311年—1350年),中国元朝著名航海家,曾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被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郑和(1371年—1433年),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七下西洋,曾到达非洲,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美国人曾在《当中国统治海洋》一书中写道:“1498年,达·伽马驾着他那三只旧帆船的船队去印度,途中绕过好望角登陆东非时,当地的土著对他们夸耀说他们曾经见过那种绣花的有着精美帽檐的绿色丝绸帽,这些非洲土著葡萄牙人送给他们的珠子、钟表、一串串的珊瑚、脸盆一点都不值钱,还有他们驾驶的这些小船,都没法给人什么深刻印象。村里的老人讲述了一段关于‘白色幽灵’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些穿着丝绸衣裳的人驶着大船来到他们的海岸边。然而,没人知道这些人到过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甚至于有人怀疑这些人是不是真的来过,这些宝船已经消失在世界的记忆里……”1453年,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八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东西方两大文明经过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直至被“奥斯曼之墙”切断,欧洲才被迫走向海洋,以殖民化方式开启全球化,导致丝绸之路衰落,东方文明走向封闭保守,进入所谓的近代西方中心世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纷纷向东看。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一带一路”不仅激活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也激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非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的美好记忆。1965年,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首次访华,他向中国政府提出协助修铁路的请求,并得到中国的积极支持。毛泽东主席说,我们宁可自己不修铁路,也要给你们修,帮你们修。尼雷尔非常感动,因为他知道当时的中国刚刚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并不富裕。尼雷尔高度评价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是“对非洲人民的伟大贡献”,“历史上外国人在非洲修建铁路,都是为掠夺非洲的财富,而中国人相反,是为了帮助我们发展民族经济。”1967年9月5日,中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三国政府在北京签定关于修建坦赞铁路的协定。1970年10月,坦赞铁路动工,1975年6月7日提前完成全线的铺轨任务,1976年7月完成交接。坦赞铁路与后来中国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成为中非友好的历史丰碑。2017年5月31日,对肯尼亚而言,是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全长约480公里、由中企承建的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蒙内铁路)正式建成通车,首班列车由蒙内铁路起点蒙巴萨西站发车。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使、国务委员王勇,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和副总统鲁托等出席通车仪式。在内罗毕火车站的方尖碑上印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刻着“谨此纪念肯尼亚铁路一百二十年历史”大字,写有:“肯尼亚与铁路之缘游走在昨日的幻想与今日认识到世界发展的理性之间。历史上,对我们国家存在贡献最大的,仍然是铁路。铁路对我们国家商业、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影响,前所未有。”“内罗毕终点站,是肯尼亚铁路发展上辉煌的明珠。它的美,不仅在于它是一件宏大的艺术品,也不仅仅在于它为旅客提供的尊享服务,而在于它是一个对未来肯尼亚繁荣的承诺。”“在这里,一条伟大的现代铁路将取代曾经行驶在这片大地上传奇般的蒸汽机车,改变目的地之间颠簸的旅途,告别经常脱轨、拥抱大地的米轨。”“肯尼亚共和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间的承诺与合作,加上三万当地人民和三千中国人民组成的建设团队的同心协力,让标轨铁路项目提前十八个月交付完工。肯尼亚铁路局、监理咨询联合体和中国路桥的团队协作,很好地诠释了只要相信自己并且有锲而不舍的信念与决心,一切皆有可能的真理。”“我们赞美这条铁路,它连通各国,造福于民。”“向让梦想变成现实的人们,致敬!”“一带一路”是中国奉献的国际合作倡议与公共产品。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将中国机遇变成世界机遇,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彭博社曾引用麦肯锡顾问的预测,到2050年,“一带一路”将贡献80%的世界经济增长,新增30亿中产阶级。未来十年,新增2.5万亿美元的贸易量。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首届高峰论坛的各项成果顺利落实,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作规划对接,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二、“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我们应该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他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各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世界的期盼,寄托于“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好比是一件雕塑,中国与各国一道搭好骨架,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填进来,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景描绘起来,渐成艺术杰作。如今,不少发达国家也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越来越多边化。这种多边主义体现在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中,体现在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目标中。共建“一带一路”应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2019年4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记者会上的讲话指出,这届论坛对外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代表英国来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称赞“一带一路”是“一个真正具有史诗般雄心的项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他提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三统”,即传统、道统、正统。“传统”,指中华文明和人类其他文明传统。中西方各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道统”,指近代以来国际体系的基本原则。纵观近代以来的历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正统”,指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因。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给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发轫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成长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的革命传统,成熟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外交实践,是中国外交哲学中世界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伦理观、实践论的集大成者。世界观:人类整体论。在每一个时代,政治家们都尝试着寻求和平,然而“和平总是地区性秩序,从未能建立在全球的基础上”。回望近代以来的人类历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国际秩序变迁背后的西方“世界观”始终无法突破一己的利益考量,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成为难以企及的梦想。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向全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在新时代践行“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承诺,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天下担当。本体论:命运与共。和平与发展密不可分。如何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障发展,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了中国的共生哲学: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认识论:由内而外。老子有“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思想。由内而外的逻辑昭示了中国的天下担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正在实现“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美好前景。方法论:求同存异。当今世界,极端思想的影响仍不容忽视;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全球化仍在逆风中艰难前行。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世界再次走到十字路口。面对由一系列不确定性构成的严峻挑战,新时代的中国成为世界的稳定之锚和繁荣之源。在推动国际秩序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的历史性关口,新时代的中国对人类命运展现出新的历史性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天下观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汲取人类其他文明的思想予以提炼,成为当今世界的最大价值观公约数。伦理观:知行合一。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合作目标,汇聚起参与各国的力量,体现中国“知行合一”哲学。实践论:全球伙伴。2014年7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倡导合作发展理念,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2017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题为《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谋求亚太更大发展》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我们将秉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型国际关系、全球治理铸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旨是,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然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人类社会孜孜以求传统,并在21世纪使之升华,引领了全球治理、国际合作的新方向,体现了中国的天下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意义是告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立,追求人类共同价值观。各国具有差异性,世界具有多样性,但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处境,共同的追求,将各国紧密相连,形成共同身份与认同,塑造共同未来。西方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名言,东方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思想。“命运共同体”之道具有穿越时空的普遍意义。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他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经济、气候、减贫、互联网等领域都提出了中国方案,发出了中国声音,贡献了中国智慧。永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美丽清洁,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其中,永久和平是目标,普遍安全是诉求,共同繁荣是机制,开放包容是路径,美丽清洁是环境。“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了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责任共担、发展共赢等内涵。共建“一带一路”主张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坚持求同存异、包容互谅、沟通对话、平等交往,把别人发展看成自己机遇,推进中国同沿线各国乃至世界发展机遇相结合,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合作双方、各方。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他指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时空之变,追求通古今之变、穷天人之际,着眼于当今世界的共同挑战、和平与发展的共同任务。将自己发展好,进而造福世界,这是中国人民通过“一带一路”展现出的美好愿望。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立足本国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众多参与国对“一带一路”的信心,实际上源于对中国的信心,对各自发展的期盼,对美好未来的信念。三、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如果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则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探索中华文明如何实现与欧亚非大陆古老文明共同复兴之道,可以说承载着21世纪的“张载命题”:“为天地立心”,就是激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开创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探寻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生民立命”,就是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先进、适用、有利于就业、绿色环保的产能合作,支持其工业化进程,让合作成果更多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各种文明、发展模式相得益彰、美美与共,开创中华文明与欧亚非古老文明共同复兴的美好前景。“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推动人类的公平正义事业,缔造“一带一路”地区持久和平,实现全球化时代的“天下大同”。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那么怎样实现互联互通呢?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解决被联通的问题。有些国家和地区是通过别人联通在一起的,如两个接壤的非洲国家首都不能实现直航,而要绕道法国巴黎。二是联而不通的问题。物理上是有联系的,但彼此之间有心理距离。三是通而不联的问题。心理上是相通的,但物理上没有联系。比如,早在张骞通西域时就曾到达乌兹别克斯坦,但是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崇山峻岭,交通非常不便,所以我们修了卡姆奇克隧道,天堑变通途。解决以上三大问题,有助于实现全球互联互通,实现横向的全球化、包容性的全球化,解放生产力。各个国家首先要做到命运自主,其次做到命运与共,最后形成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文化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共同探索的想象,未来共识的凝练。“一带一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互联互通新的行动方案,为推动“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规划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合作蓝图。
讲课预约电话:13811229543李助理(微信同号)
上一专家观点:荆林波:多措并举健全农村流通网络
下一专家观点:吴永刚:职业教育要更加贴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