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如果把国家比作一棵大树,那么文脉就是这棵树的水分和养料。有了文脉,这个国家才有“慧命”。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智慧,在面对各种挑战的时候,进退失据,这个国家必出问题。有些人遇到问题时惊慌无措、方寸大乱,原因何在?因为他没有“慧命”,就是没有智慧。把一个民族的“慧命”给立起来,有了这个基础,才会“万世开太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北宋思想家张载说过一句话,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蕴含深刻的中华智慧,一个民族如果做到了“为往圣继绝学”,那么“万世开太平”就是自然而然的。一个有智慧的民族,一个在文化上非常清醒的国家,面对挑战的时候,如果处理得体,那么尽管这个国家会经历一些小风浪,但不会有大问题,这就是“为万世开太平”。一、为什么要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讲话特别多,那么,我们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重视文化建设?第一,近代以来国家在文化上进退失据。近代以来,我们对西方文明所代表的一些先进的东西熟视无睹,闭关锁国、狂妄自大,不能睁眼看世界,这就是文化上的不清醒。当然,我们不能对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熟视无睹,也不能像“奴才”一样跪在其他国家的文化面前,看不起自己的文化,而应该不卑不亢,既看到其他文化的优点,又坚定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在世界文化中,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从未中断,因此,中华文明的基因和密码也一直保留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百废俱兴,经济迅速发展。在物质条件得到提升之后,人就需要有更高远的精神追求。《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说得直白一点,父母在给孩子找对象的时候,如果这个男孩或女孩把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样的人能找吗?另一方面,就算经济条件不好,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对父母的责任,这就是中华文化中的“道”,这比金钱还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取得飞速进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远追求,没有精神家园,只懂得追求金钱和权力,那这个国家是没有希望的。第三,文化问题是当前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再严密的制度也管不住人心。文化可以养出一个民族的信仰,信仰可以带出一个民族的德行,每个人都有好的德行,邻里关系、干群关系和谐,是否就有很大一部分矛盾被化解掉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德法相依”——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综上所述,国家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实际上是应时代所需的。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的重要性是怎么判断的?第一,文脉关系到国基永固。国家好比一座大楼,楼的基础稳固,这样即使经历狂风暴雨,这座大楼依然能屹立不倒。那么,国家这座大楼的“地基”是什么?是文脉,文脉关系到国基永固。如果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被摧垮了,这个民族就会分崩离析,正如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所强调的:“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关乎一个国家的国基。一个民族历经几千年甚至几万年而屹立不倒、长治久安,其基石是文化。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充满了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文明都被淹没在历史的风沙之中,随之消失的还有那些文明古国,而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孙中山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谭嗣同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面对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秋瑾说“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12岁就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民族英雄在中华民族最困难的时候,置生死于度外,在艰难困苦中间杀出一条血路,拯救人民于危难之中。那么,孙中山、毛泽东、谭嗣同、林则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他们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样的中华文化滋养出来的。满清政府闭关锁国,带着天朝大国的迷梦,违背了中华民族最优良的精神传统,切断了这个国家的文脉,因此遭到惩罚。今天我们汲取教训,把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基因传下去、接下来。第二,文化振兴是民族振兴的支撑。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繁荣为条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伟大的文化,单凭GDP,单凭几个航空母舰,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让人尊重的国家。所以说一个国家真正的强盛一定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是以文化的繁荣为条件的。第三,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根本原因。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不是因为我们长什么样的脸、吃什么样的饭、说什么样的话,最重要的是我们受到什么样的文化的滋养。只有中华文化,才能滋养出有别于美国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的中国人,因为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这些心灵层面的东西与其他国家不同。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是因为中华文化滋养出了我们的一颗中国心。大家是否读过“四书五经”、《老子》、《庄子》、《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这些中华民族最经典的文化典籍?一个阅读了这些经典典籍的人,一定会被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一定会在内心认同这个民族和国家。所以我经常说,爱国主义教育不要喊口号,而要让每一个孩子学习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之大美与大用,这样孩子们自然会生发起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文化的教育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根基。如果文化被肢解,这个民族就会分崩离析。如果我们不能学习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人心就会漂移。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爱护中华民族的心灵世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国有14亿左右的人口,如果我们不把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告诉人民群众,他们就会从其他渠道去了解,一旦接受了不好的东西,问题就出现了。老百姓通过学习中华文化,学会了为人处事,懂得了做人的气节,那么必然待人彬彬有礼,尊重长辈、友爱同事,洞穿纷纷扰扰的世事,“不畏浮云遮望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综上所述,文化建设十分重要:第一,文运和国运相牵,文脉和国脉相连,文化的建设关系到国基永固;第二,文化振兴是民族振兴的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文化的振兴为条件,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振兴,那么民族的振兴也是不可能的;第三,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是因为中国文化养出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如果抛弃了我们最优秀的传统,就是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四个举措第一,夯实文化根基。推进文化建设首先要让人们把中华优秀文化学好。2017年1月,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规定要把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第二,要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多元的,你跟我不一样,我和他不一样,但是多元中又必须有一个“一”,有了这个“一”,这个国家才能有凝聚力,不会成为一盘散沙。所以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是把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那个“一”。就像我们单位一样,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但是单位有统一的规定,我们都必须遵守。第三,要注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齐头并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因此,自然科学很重要,社会科学也很重要。就像医生手术刀用得再娴熟,也解决不了心灵的问题。心灵层面的问题,那叫“道”;技术方面的问题,那叫“术”,有“术”的人不一定有“道”。正确的做法是将“道”和“术”结合起来。“道”和“术”是一体的。如果“道”和“术”不协调,光有“术”而没有“道”,就容易走邪路,所学的技术就不能造福人类,这就是有“术”而没有“道”。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也是在强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要齐头并进。哲学社会科学是心灵层面的,解决的是人是否有高尚的人格、高远的精神追求的问题;自然科学是技术层面的,解决的是人类的生存能力方面的问题。只有将心灵的层面和技术的层面的问题都解决好,才能齐头并进。第四,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有温度、有道德、引人上进、凝聚民族力量的好作品。有一个学生对我说:“郭老师,我将来要当导演,你觉得行不行?”我说:“这太好了,我的一堂课对社会所起的引导作用是有限的,但一部好电影却可以影响几千万的人。拍一部好电影,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激励人,用美好的文化熏陶人,你的功德多大呀!”所以,文艺工作者要为国家的振兴高呼,不要小瞧这个团体。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不能沉溺于鲁迅所批评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现在我们的一些电视剧就很好,比如《人民的名义》,它反映了中国社会人民的心声——呼唤正义,呼唤社会公平,呼唤官场风清气正;它也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是如何严厉惩治腐败、加强党的建设的。我们不要做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有的人总是抱怨当前我们国家的各种问题,但是如果问他怎么让国家越来越好,他却说不出任何解决办法。我认为,我们中华民族越来越好,不能光靠领导干部,也不能光靠约9000万的共产党员,而要靠14亿中国人,每一个人都要履行自己的应尽之责。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商人保证产品质量,为老百姓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老师捧着良心传播知识,培养好孩子;农民生产出可口、高质量的农产品,每一个人都努力让国家越来越好。“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我有责任,我做得不够。比如老师,老师有责任教育好学生,如果几百万名老师都这样做,每一个老师做到了对学生负责,教育不就好了吗?每一个领导干部如果都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做实事,官场不就好了吗?所以,我们要多读圣贤书,不要做讥谗社会的抱怨者,不要做无病呻吟的悲观者,不要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而要做社会主义积极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四、关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面向未来,我觉得还有几点是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做到的。第一,着眼于中华民族永葆生机与活力来推进文化建设。我们要着眼于不再经历近代那样的苦难、在世界格局中不被人欺负、成为受人尊重的生机勃勃的国家,来推进文化建设,汲取教训,厘清中华民族文化中间不好的东西,把优秀的基因给激发出来,永葆活力。第二,文脉的恢复和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我们要从娃娃抓起,使中国文化的教养一步一步跟上来,培养出学贯中西,既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涵养又能面向世界的学者。第三,国民教育序列和社会机构要合力推进文化建设。小学、中学、大学属于国民教育序列。国民教育序列应该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社会机构也应该成为文化建设的载体和渠道。第四,要让文化融汇为民族的智慧之源和精神家园。文化建设不是读点书、背点诗词,文化建设要在人民之中扎根、发芽,就一定要让中华优秀文化融汇为民族的智慧之源和精神家园。只有每一个老百姓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美和中华文化之用,让老百姓在生活中离不开它,文化建设才是真正地落地生根了。第五,文化建设要以“我”为主、海纳百川。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以中华文化为主,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同时海纳百川,吸纳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可以说,文化建设是一个续文脉的过程,就是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最优秀的基因给接续下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要“从延续本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文化建设也是一个为民族立慧命的过程,一个有大智慧的民族和国家,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山登绝顶我为峰”,无论遇到什么挑战,都能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不断前行。一个接续文脉、立其慧命的国家,才有“为万世开天平”的基础,才能让文化为国家的发展护航,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讲课预约电话:13811229543李助理(微信同号)
下一专家观点:李忠杰:完善社会运行机制 激发更大动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