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认识了解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是人类历史上最晚出现的文化遗产。它与历史悠长、灿烂华美的古代文化遗产一样,都是人类社会瑰丽的文化创造,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智慧高度凝结的物质表现。但是,因为工业遗产诞生得晚,距离当代比较近,人们司空见惯,对之熟视无睹,加上其平凡的外表,已经被人们冷落多年。人们的普遍看法是,这些傻大黑粗的笨机器,呆头呆脑的灰房子有什么文化遗产价值呢?它们能和金碧辉映、精美绝伦的古代文化遗产相比吗?难道它们也蕴含文化价值?当工业化浪潮成为过去、工业遗产出现时,它们最初是被当作毫无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保护价值的废物对待的,是被当作占地、占资源的赘物对待的。在这种认识引导下,大量的工业遗产被无情地拆除,大量的凝聚了人类智慧的工业化遗迹消失在历史烟云中。因此,认识工业遗产、了解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就显得极为重要,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是当下社会各界面临的急迫任务。一、工业遗产的概念及典型特征(一)工业遗产的概念工业遗产的保护在世界上兴起得比较晚,直至20世纪中后叶才出现,我国兴起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就更晚了,大约到21世纪初学界才有了一定的认知度。那么,究竟什么是工业遗产?根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2003年通过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工业遗产的概念以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于2006年4月1日通过的《无锡建议——注重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工业遗产保护》,我们可以这样界定中国的工业遗产:第一,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一种,是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第二,工业遗产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作坊、工厂、矿场、提炼加工场、仓库、能源产生转化利用地、运输及其所有的基础设施。第三,工业遗产包括与工业有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宗教场所、教育场所以及工业发展中产生的新技术和相关资料、工业发展中特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现象等。举个例子,在一些大型矿场都有“安全为天”的标语,这显然是工业的概念。因为天是中国古代就有的概念,天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对矿山来讲安全生产当然是最重要的,“安全为天”的标语是工业发展中特有的文化符号,也是工业遗产。第四,世界工业遗产始自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中国工业遗产始自鸦片战争后。第五,工业遗产的研究方法是工业考古。工业考古以最适合增进理解工业历史和现状的调查为主要研究手段。上述五个方面基本概括和明晰了工业遗产的概念,涵盖了工业遗产最核心的部分,即工业遗产首先是工业的物质遗存,如工业厂房、矿场、仓库等工业建筑,也包括工业发展所需的生活场所、附属建筑等,如食堂、工房等。如果没有工业建筑这种物质遗存,工业遗产就不能称为文化遗产,就只能活在人们的记忆里。但是,仅仅有物质遗存是不够的,工业遗存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才能变为工业遗产。此外,工业遗产还包括推动工业发展的新技术、工业发展特有的精神现象等。在时间上,工业遗产以工业革命发生、世界进入工业社会为界,但中国是后发的、次生工业化国家,工业产生的时间比较晚,中国学者专门界定中国的工业遗产的产生起点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但实际上,中国社会工业的真正起步并形成一定规模应当是洋务运动时期。(二)工业遗产的典型特征明晰了工业遗产的概念后,我们来看工业遗产都有哪些典型特征。第一,从最直观的外形看,工业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于农业建筑的特点。工业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体量大,其外形高大绝非农业社会的建筑所能相比。如1889年李鸿章责成唐廷枢于直隶唐山开滦县开平镇开办的唐山细绵土厂,我们观察这座建筑的遗址可以看到,无论立体空间还是平面空间,其体量都非常大,远非农业社会的农舍可比,也远非农业生产的建筑物,如谷仓等可比。工业建筑首先是面积大。通常来讲,一个工业建筑的面积一般多达几十乃至数百平米。与农业生产相比,工业生产是一种密集型集体生产,需要大量工人聚集在巨大的机器周围共同生产。机器加上工人,其场地必定不能太小。同时,由于机器生产要求工序连续性,特别是流水线生产诞生后,不同工序之间的距离不能相隔太远,否则会影响生产效率,也大大增加运输成本。所以,必须建立能够容纳大量工人和容纳连续生产的高大厂房。此外,工业生产还有一些精细化的特殊要求,也需要高大厂房来覆盖生产场地。如作为工业革命支柱产业的棉纺织业,其生产原料是非常娇嫩的棉花,棉花不能日晒雨淋,过度日晒会使棉花变黄,雨淋会使棉花霉变,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棉布质量。同时,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棉条、棉线等更不能风吹雨淋,特别是最后一道工序,当棉线纺织到细如发丝的棉纱阶段,就需要更加精心呵护,如果操作不甚棉纱就容易断裂,棉线断裂后工人必须接线头,从而产生线结。这种有线结的棉线会严重影响未来棉布成品的质量,使得棉布的表面出现凹凸和瑕疵。因此,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纺织业必须要有能够遮风避雨的大型厂房,必须要有能够容纳规模巨大的纺织机器和成百上千工人的生产车间。农业生产则完全不同,其生产模式主要是在广袤的田野上栽种农作物,也就是种植庄稼,属于非劳动密集型露天作业。从中国的情况看,在1950年后农村户均耕地14.26亩,人均耕地3.27亩,这就必然使得农业生产成为劳动稀疏型生产。农业生产所栽植的粮食类作物,古代中国主要是小麦、水稻、粟等,古代晚期又传来了玉米和甘薯等高产植物的种植技术,并逐渐在各地推广。这些农作物生长的最主要条件是阳光和水,也就是说农业生产是露天生产。上述农业生产的特点导致其不需要高大的厂房庇护。可见,高大厂房是工业生产的最典型特征。第二,工业建筑有着独特且朴素的外表。我们来看一张纺织厂的厂房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出,这种造型的建筑是农业社会所没有的。厂房的特征首先是体积大,每排车间占地面积巨大,并且联排建造。这种布局的原因是,首先,有利于连续生产和便捷管理;其次,联排厂房外形呈锯齿型,房顶由玻璃窗组成,可以方便生产采光并有利于通风。这种锯齿形的建筑是工业社会独有的,是典型的工业建筑。再看下面这张图——烟囱林立的汉阳铁厂。汉阳铁厂诞生于1890年,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建筑群是工业社会特有的。除了造型独特外,工业建筑的外表一般都很朴素。相反,古代建筑重视外在雕饰的理念,无论中外都是一样的。下面这张照片是法国中世纪建筑。尽管只是一栋并不著名的建筑,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虽然其建筑风格与中国古代建筑完全不同,雕饰的文化风格也完全不一样,可相同的是建筑表面都有大量复杂而华丽的雕饰。再看四川阆中的民居和江苏昆山民居的影壁,虽然只是民居,并非官衙和王宫,但其雕饰依然非常精细繁复。反观工业建筑则完全不同,其外表一般都朴素无华,几乎没有任何雕饰。正因为其朴素的外表,工业遗产常常不被重视,人们并不认为它们具有文化遗产的价值,因此难逃被拆毁的命运。第三,工业建筑具有多元文化元素的风格。中国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工业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工业建筑的影响,厂房设计学习了西方工业建筑的建造模式及风格。但在建造过程中,中国工匠发挥主观能动性,给工业建筑加进了中国文化的元素,使得工业遗产具有异域风情和多元文化的特点。如位于云南省建水县西庄镇的乡会桥站,建于1936年,隶属于昆明铁路局管辖。如果仔细观察这座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其中间主体部分是典型的法式建筑风格,两边的配套建筑是典型的中国南方民间建筑风格,整体建筑融合了中西两种建筑文化风格,这也表现了中国工业文化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以及设计者和建筑工人的奇思妙想和创造力。再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北大街甲6号香河苑的京师自来水公司,始建于1908年,主要遗存有蒸汽机房、蒸汽机、水泵,以及烟囱和来水亭。来水亭建成于1910年,用于接收孙河取水厂处理后的水,沉淀消毒后送入清水池。如果仔细观察这座建筑,我们就会发现它具有典型的欧式风格。来水亭是由天津德商瑞记洋行设计的,属于欧式建筑,具有巴洛克风格,建筑时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手法糯米灌浆、磨砖对缝,因此这座建筑是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杰作。第四,工业遗产的附属建筑和内在物品也独具特点。历史上社会经济形态都会有一些附属建筑,以便为生产服务,如农业生产的谷仓、打谷场,以及祭祀祈祷农业丰收的龙王庙、土地庙、蚕坛等。工业生产也有附属建筑,由于工业生产的独特性,其附属建筑与农业生产的有很大不同,包括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各种附属设施,如运输设备、气罐等,以及为工人生活提供服务的工房、食堂、医疗卫生设备等。在这些附属建筑中,最典型的是食堂。食堂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典型的工业遗存的附属建筑。农业社会是小农生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不存在为数量众多、共同生产的人提供就餐场所的问题。工业社会则不同,是很多人共同进行生产,这就要求生产活动步伐一致,就餐时间自然也要求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工人和职员的就餐问题,如果能实现就近吃饭,显然能够节省很多路上往返的时间。为了适应工业生产的这种需要,食堂就出现了。民国时期,在国民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中,就有关于工厂工人饮食的相关规定,有一些工厂建立了工人和职员食堂。新中国成立后,工厂的食堂建设进入一个崭新阶段,食堂成为工厂重要的、甚至是必备的附属设施。另外,民国时期还有针对工伤不断、工厂环境恶劣造成的工人健康等问题的相关法律,有关于建立工人诊断所、疗养院的规定。至于法律是否完善、工厂执行情况如何,这是另外的问题了。新中国成立后,本着服务人民的宗旨,工厂医务室成为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疗养院数量众多,工人的疾患乃至职业病得到及时治疗,工人体检也经常化。所以,在工业遗存的保护问题上,我们要全面考虑,要保护附属建筑以反映工业社会的全貌。工业遗存的附属建筑中还有工房,如位于北京市延庆境内的青龙桥火车站的站房。青龙桥火车站建于1908年,是京包铁路(原京张铁路)上的一个小火车站。由于地势原因,京张铁路在此以折返式铁路爬坡,一般将该段称为“人”字形铁路。青龙桥火车站的站房保留着修建时的样式。站房右侧有京张铁路纪念碑及詹天佑塑像。1982年5月20日,詹天佑及夫人骨灰被迁葬于塑像后方,书有詹天佑先生生平。之所以修建站房是因为铁路工人需要24小时在岗,如果没有站房工人就不能及时换班,这显然不利于工作,站房成为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工业生产还有一些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生产性附属设施,比如气罐、矿山铁路等。从内部结构看,农业建筑基本就是民居,其内部主要是生活用品和锄头、铁锨之类的小农具,谷仓之类的生产建筑一般规模也不大,其内部主要是农业的收获物——粮食以及粮食的加工品等。而工业建筑则不同,工业建筑的内部空间一般都高大宽敞,以适应安放高大机器和满足众多工人从事生产活动的需要。工业建筑的内部设施主要是各种机器,如纺织厂织布车间,我们可以看到车间的内部空间非常宽大,并排摆放多架织布机,工人穿梭其中看护机器。综上所述,工业遗产的典型特征与农业社会的文化遗产有着显著不同,其物质遗存独具风格,代表了工业时代的经济风貌,必须加以保护,保护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见证。二、工业遗产的生存状况及再利用途径(一)工业遗产的生存状况我国工业化虽然起步晚,但也走过了150多年的历程,加之我国国土辽阔,工业企业数量大、种类多,工业遗存也多。综合来看,工业遗存的生存状况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消失泯灭型。20世纪下半叶,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信息化社会过渡,工业遗存的问题出现了。这个过程来得十分迅速,比人类从渔猎社会进入农业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都要快得多。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在工业社会尚未完全隐退的几十年内,后工业社会迅速降临。人们在猝不及防中并未做好应对工业遗存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工业遗存对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同时,由于工业遗产是距离当今最近的一种文化遗产,数量繁多,人们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加之其外表朴素平凡,不像古代遗产精雕细刻,所以人们并不十分珍视工业社会的遗产,破坏工业遗产的事情时常发生,仅仅几十年,很多曾经辉煌的历史见证都已经消失了。即使在最先实现工业化的西方国家,工业遗产也曾经一度被认为是粗笨、丑陋、肮脏的象征,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如德国,人们曾经致力于拆除甚至毁灭倒闭、废弃的厂矿,认为这是城市的污点乃至耻辱。在拆除过程中,很多宝贵的工业化时代的代表性建筑和物品烟消云散。我国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20世纪8、90年代,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中,大量的工业遗产被当成累赘拆除,有的甚至是在相关学者的大声疾呼中香消玉殒的。如双合盛啤酒厂,开创于1915年,由张廷阁(华侨商人)、郝升堂集资创办,是北京第一家啤酒厂,也是民国初期实业救国浪潮的产物之一,是京华生产名优啤酒的老字号企业。但是在20世纪末,双合盛啤酒厂搬出经营了80多年的广安门外旧观音寺厂区,原址被拍卖出售改为住宅用地。企业原有的大批珍贵工业遗产,如建厂时设立的麦芽塔、糖化车间以及众多的机械设备都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和保存,在开发商的推土机下香消玉殒。再如,北京清河毛纺织厂的前身清河薄利制呢厂是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由清政府于1908年官办的。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9月8日莅临清河,在参观完清河火车站、清河军官学校大楼后,来到制呢厂考察,并在办公楼前合影留念,勉励工友努力生产。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北方纺织工业基地。可以说,北京清河毛纺织厂见证了中国纺织业的崛起与兴盛、衰落与涅盘。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工厂内还完整保存着建厂时的办公大楼以及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各种纺织机器,堪称中国毛纺织工业的博物馆。但是,在21世纪初的住宅建设中,厂区被夷为平地,仅保留下一栋孤零零的办公楼,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第二,博物馆保护型。西方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之相比,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滞后了几十年。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人民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工业遗存博物馆出现,很多工业遗产得到了抢救性保护。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清水苑社区内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成立于2000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是在京城历史上第一座水厂——京师自来水股份公司汽机房的旧址上修建的。博物馆内共陈列各种与水有关的实物130件、模型及沙盘34件、图片110幅,全方位反映北京自来水100多年的发展历史。自来水博物馆专门开辟了一个展区,用于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北京自来水事业的蓬勃发展历程。博物馆的主建筑是原来的蒸汽机房。该蒸汽机房投产于1910年,高12米,面积600多平方米。博物馆中还陈列着当年发行的股票、存根,还有营业执照,这些都是工业遗产中可移动的文物。再如,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东南侧的中国铁道博物馆的主馆——正阳门馆,是由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改建而成的。正阳门东车站始建于1903年,由英国人修建,190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自清朝末年至20世纪中期,正阳门东车站一直是北京最大的火车站。1912年、1924年,孙中山先生曾两次抵京,均于正阳门东车站下车。正阳门东车站承载了太多的近代交通运输业乃至近代政治的记忆,是中国铁路运输标志性的建筑之一。1958年,新的北京火车站建成投入使用后,正阳门东车站于1959年停用。20世纪60年代,车站被改造成铁道部科技馆,后又被改建成北京铁路职工俱乐部、北京铁路文化宫,候车室被改造成剧场;20世纪70年代,以钟楼为中心作了“镜面对称平移”,只有钟楼以北西墙和北墙西边一段真正保留了原有的结构和砖墙,其余的墙体是改造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20世纪90年代,被改建成前门老火车站商城。2010年10月,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开馆,主要展示中国铁路100多年来的艰辛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铁路建设的辉煌成就和美好前景。为了保护工业遗产,全国各地都建设了以工业遗产为依托的博物馆,这对保护工业遗产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第三,生产运营型。也就是说,此类工业遗存虽然创建年代很早,但依然在运营,发挥着经济效益。最典型的就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实际运行的铁路——京张铁路的青龙桥火车站。青龙桥火车站是目前保护得最好的一座百年车站,虽然火车站早已不再办理客运业务,但每天列车仍然不断,S2线的和谐号列车和部分普通列车在这里进行技术性停车,车头变车尾,车尾变车头,从“人字形”铁轨的另一边折返下山,用延长距离的方法减缓了列车的爬坡坡度。另外,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街23号的北京印钞有限公司(原北京印钞厂),原址是始建于1908年的清度支部印刷局。度支部印刷局是中国采用雕刻版凹版设备印钞的第一家印钞厂,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几经变迁,如今仍然继续为中国的印钞事业作着重要贡献。1984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2月,入选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生产运营型是工业遗产保护中比较好的类型,一方面可以较好保护原有的工业遗产,另一方面可以让工业遗存继续发挥作用,让人们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和体验近代工业遗产,了解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第四,保护性开发利用型。20世纪中期,在环保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反思对待工业遗产的态度,认为工业遗产不仅是人类社会辉煌历史的见证,是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遗产,也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成品,为工业发展贡献了力量。由于工业品的坚固性,在后工业社会它们并非是一无是处的废物。人们开始改变对工业遗产的厌恶态度,研究工业遗产的利用价值。很多从事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学者认为,大片拆除工厂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填埋这些垃圾不但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还要消耗掉大量的能源和运力;有的工业遗产在拆除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新材料,如化工厂的拆除就需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消除其残留的毒素,特别是消除土壤中残存的有毒物质。如果让工业遗产继续发挥作用,不仅可以避免上述弊端,还能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开辟出一条新路。如20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大力拆除旧工厂和机器设备后,德国开始意识到工业遗产的重要文化价值,探究工业遗产的利用问题,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也随之兴起。通过工业旅游、建立工业博物馆以及改建工业遗存为公园、购物商业区、公共游憩空间等模式,全面保护和利用工业遗存。2002年,德国鲁尔工业区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工业遗产保护与闲置空间再利用的最著名的成功案例。(二)工业遗产的再利用途径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探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多种途径,也逐渐成为国人对待工业遗产的一种模式。目前,保护性开发利用有多种途径。第一,利用工业遗产开展工业旅游,让人们最直观地近距离感受工业生产的品质和特性。如云南建水对尚存的小铁路路基做了多种修复,开展铁路旅游,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还将铁路旅游和古代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小火车中途停靠的站点都是经过了精心选择的,为当地著名的古村落和古桥梁,这就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旅途见闻,使旅游更加充实。再如,位于云南蒙自的碧色寨车站,建成于1909年,是我国最早的火车站之一。车站建筑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是研究中国铁路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1987年12月,碧色寨车站被选入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的有建筑和遗物,包括碧色寨车站站房、个碧石铁路站房、哥胪士酒店、大通公司。目前,碧色寨车站也因电影《芳华》声名鹊起,工业旅游日益火热起来。又如,唐山有悠久的煤矿开采史,地下存在大片的采空区。唐山市政府将其中的塌陷区改造成南湖公园,形成风光秀美的旅游公园,有效利用了工业遗存,不但扩大了市区范围,还为市民提供了休憩休闲的新场所。第二,改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是未来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目前各地着力打造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由于艺术创意与工业遗产在文化上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作为基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利用工业遗存的有效手段之一。从客观上来说,工业建筑巨大的空间为现代艺术家提供了宽敞的创作场所,此外,面积巨大且租金低廉对艺术家具有显而易见的吸引力。同时,使用厂房遗址从事艺术创作避免了大范围兴建新的现代化建筑,契合低碳环保的理念,也节省了城市空间。从主观上来说,这些载有历史痕迹的建筑可以为艺术家创作提供灵感。总之,工业厂房以其优越的城市地理位置、高大的内部空间和独具特色的建筑个性,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个性化的载体。最著名的就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的北京798艺术区,又称大山子艺术区,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如今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成为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谈起北京798艺术区的历史,必须从新中国的工业化开始说起,北京798艺术区所在地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即718联合厂。718联合厂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前苏联、民主德国援建的。与718联合厂同时筹建的还有774厂、738厂,这三个厂的建成,不但改变了酒仙桥地区的面貌,而且开启了中国电子工业史大发展的序幕。北京798艺术区内的厂房具有典型的包豪斯学派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保护这样的工业建筑显然具有历史的和艺术的双重意义。又如,由北京外文印刷厂改建的文化创意园区、由北京京棉二厂遗址改建的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这些文化产业园都充分利用了工业遗存的建筑空间,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外层空间上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工业遗存的面貌,在内层空间上则利用工业建筑的宽广空间支持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让闲置的工业遗存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第三,开发利用工业建筑的可利用价值,为各类服务产业服务。随着工业化浪潮的褪去,城市中出现了大量闲置的工业建筑,如前所述,如果拆除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垃圾,既不利于环保,也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工业建筑的质量都非常好,如果不充分利用就拆除,显然非常浪费。当然,对于那些普通的工业遗存,可以将之改建为适和各种用途的建筑。如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利用北京维尼纶厂的建筑改建成教学楼、北京房山区利用工业建筑改建养老院等,基本上都是利用了工业建筑空间宽大的特点,改建为需要宽广空间的各类场所。三、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一)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意义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经济等的多重意义。第一,工业遗产是人类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之一。人类社会在进入工业社会之前,创造的文明成果虽然灿烂,但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文明进步的速度都很难与工业文明比肩。工业文明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渔猎文明和农牧文明的近现代文明形式,以工业化的机器生产为核心要素,以生产资料、资本和劳动力的集中与聚集为主要特征,实现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规模性、专业性积累和使用,在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生产的高效率。工业化不仅创造了高速增长的社会生产力,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制造高效生产力的生产工具——机器、厂房、车间、设备等,充分显示了人类智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的:“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这些工业遗存数量庞大,伫立在世界各地,给人们带来了亘古未有的别样风光。第二,工业遗产是城市化的历史见证。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到来而出现的。在人类迈入工业社会之前,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呈现的都是一片田园风光,到处都是由庄稼和草场、森林组成的绿海,以及掩映在绿荫中的星星点点的村庄。作为乡村附属品的城市,规模一般都不大,城市人口也都不多。进入工业社会后,情况就大大不一样了,旧有的城市不断迅速地膨胀,新的城市不断产生。工业发展要求大量地集中人力,仅仅一个工厂就需要集中成千上万的工人一同作业,更不要说众多工厂集中在一个城市;工业发展还要求就近供应和运输原材料及产品,要求辅助行业的全面配套,要求服务行业的便捷和齐全,要求市场、金融的全面响应,工业生产的这些要求使得人们不断地从农村涌向城市。第三,工业遗产具有环境保护的教育意义。工业社会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生活,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带来了诸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工业遗产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可供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让人们开始反思环境污染问题,探索并解决这些问题。(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现状工业遗产的保护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但遗憾的是工业遗产并没有像古代文物一样受到高度重视和精心呵护,毁坏工业遗产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工业遗产虽然已经引起重视,但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如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清华园火车站,建于1910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当时是京张铁路出京的第一站。我们可以看到在斑驳的女墙顶端是总工程师詹天佑亲自书写的五个大字——清华园车站。造成人们不重视工业遗产的因素有多种。一是如前所述,与人们没有做好思想准备有关。工业遗产是工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历史现象,也是经济变革和发展带来的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正如前面已经讲到的,由于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过于迅速,人们在猝不及防中并未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加之这是一段正在逝去而尚未完全逝去的历史,是一段距离现在最近的历史,人们有条件经常接触到,对有些人来讲甚至就是个人的亲身经历,因此对工业遗产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并不认为十分珍贵。其次,与人们还没有学会欣赏工业遗产有关。工业遗产是一种科学的和理性的文化遗产,无论民间还是官方在思想上都还有待启蒙。由于不能欣赏,导致人们并不十分珍视工业社会的遗产,破坏工业遗产的事情时有发生,许多珍贵的历史见证已经丢失,人类历史的见证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环。(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途径从目前情况看,保护工业遗产的任务急迫而重要,保护工业遗产任重道远。第一,大力宣传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提高民众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对工业遗产没有明确的认识,就不可能明了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更不可能积极关注工业遗产的保护。在宣传教育中,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各级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联合企业、社会文化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加强宣传,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展示、宣传工业文明,向公众传递工业遗产保护意识,提升群众的思想认识。第二,在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上,各级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2018年1月27日,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发布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100个近代以来中国最典型的工业遗存入选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标志着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名录的公布引起了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这对于宣传工业遗产、保护工业遗产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我认为,对于现存的工业遗产要采取“尽量留存,尽量保护”的原则。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工业走过了150余年的历史,全国各地都存在着大量的工业发展后的遗留物,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及附属建筑等。有些工业遗存的价值可能是今天的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而工业遗产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就是文物,文物是不能再生的。所以,对于目前尚存的、尚未列入保护范围的工业遗存,要能不拆就不拆、能保护就保护,如果还不能作为文物级的遗产加以保护,那就尽量加以保护性利用,尽量使其留存下来,为未来我们进一步研究留存资料,也为子孙后代留一份文化遗产。以上是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讲课预约电话:13811229543李助理(微信同号)
上一专家观点:刘浩:改革开放40周年北京交通信息化的辉煌历程
下一专家观点:张鹏:着力化解六大矛盾 构建四大工作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