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座谈会,能够直接聆听习总书记的讲话。作为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既倍受鼓舞,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有一种紧迫感。下面,我按照习总书记的基本框架和思路,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我的体会。第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这一部分实际上就是谈哲学社会科学的意义、功能和作用。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也就是说,我们要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既是我们的基本特色,也是我们的成功之路。第三,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构建过程中都有哪些注意事项。第四,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在我国,党的领导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更是如此。下面,我分别谈一谈我的粗浅体会。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一开始就讲了我们过去的经典作家、我们的领袖人物都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提到了恩格斯怎么说的、毛泽东同志怎么说的、邓小平同志怎么说的、江泽民同志怎么说的、胡锦涛同志怎么说的。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而言,哲学社会科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他还提到,“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因为科学技术引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提升。同时,“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因为社会发展本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进程,如果我们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不好,反过来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先进的制度、先进的社会文化都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个判断是恰如其分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就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而没有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同样不能走在世界前列,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习总书记还提到,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历史发展有的时候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会爆发质的飞跃;有的时候可能长期处在量的积累过程中。特别是在质的飞跃阶段,往往都伴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都伴随着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产生。习总书记提到古希腊、古罗马那些大哲学家、大思想家,提到文艺复兴——那是一个需要巨人、也创造巨人的时代,提到启蒙运动,提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思想、新价值观的产生。同样,中国也是如此。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各种理论非常活跃。那是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思想奠基、文明起飞的一个时期。到近代,孙中山、鲁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大批思想活跃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重新激活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所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实际上都伴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恩格斯说过,任何哲学革命都是政治崩溃的前导。也就是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新价值观的产生。因此,习总书记提到,我们现在做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也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总书记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是从宏大的历史和全球的视野去看的,不仅仅是从战术上看哲学社会科学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指导意义,还从全球和历史的视角去看它的地位、功能、作用和意义。在习总书记看来,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不仅不可替代,而且任务更加繁重了。当前我们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中国目前处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大发展的时代,因此我们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什么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更加繁重?首先,相对中国早时的农业社会,后来有了工业,但是我们仍处在城乡二元结构相互分割的情况下。但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社会越来越多样化,社会出现了不同的职业,就有了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这必然带来一些思想上的差异。面对这样一个多样化、多元化的局面,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巩固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应该有多样性的发展。因为丰富多样本身就是一个多样发展的内涵。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统一的中华民族,应该有共同的指导思想,应该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样才能保持我们的一致感,也就是“我们”区别于他国的特点,我们得有“我们感”。这个“我们感”就是得有共同的指导思想,得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现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因此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指导思想、提供共同的思想基础、营造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责任就更重。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如何提高发展质量,如何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也需要哲学社学科学的介入。我们新的发展理念如何落地,这需要社会学、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判断,引导社会高质量的发展。同样,我们的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不断增加,但如何分好这个蛋糕呢?因为分好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公平正义。而且反过来,和谐公正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任务越来越繁重。我们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因此很多问题都是相互叠加的,矛盾也就相互叠加积累起来,不同时期的矛盾也可能都串在一块。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局面,我们如何化解矛盾,如何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平稳发展,这也体现了任务更加繁重。我们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网络化的时代,整个世界瞬间呈现在人们面前。过去,地球那边发生了什么事,我们要很晚才知道。现在,瞬间就可以知道。实际上是信息定制。空间在这个意义上被压缩了,整个地球成为了地球村了,在某种意义上大家都能相互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思潮、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锋、交融。过去,传统社会是传统导向,因为你天天见到的就是自己熟悉的文化样态。现在不是这样,我们随时都可以碰到跟我们的思想样态、思想理论不一样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能坚守文化自信,而且这种坚守是在不断吸取外来优秀成果基础上的坚守。不是以不变应万变,而是在不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文化的同时,坚守自己的文化。所谓传统,应该是发展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不是停止的、僵死的东西。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些人就认为是穿袍子,戴上古代的帽子,好像这就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那并不是继承。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有两创:创造性转换、创新性拓展,这才能真正找到文化自信。有生命力的文化才能做到文化自信,这也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很重要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到,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也需要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以说,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使命也非常重大、非常光荣。那么,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目前是不是做得都非常好呢?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了很多成果。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也有了很大发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但是,尽管我们取得了很大发展,却仍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什么?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仍然亟待完善。我们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能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是不是社会所需要的?能不能起作用?是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这些都仍然是一个问题。还有,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也不尽合理。比如,我们重科研不重教学、重论文不重实际、重数量不重质量等。当然,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也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是现行的一些评价体系确实影响到了人们的研究工作,这就导致原创动力不足。“一本书主义”就是如果这一生把一本书写好了,就成了经典,因为是原创的,为人类文明增加了新的内涵,这就比天天出书要好多了。这是关于评价体系不合理的方面。再有,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比如,在培养过程中,校园书本知识的培养和现实的结合是不是到位?因为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是对时代问题进行自觉的理论分析、理论总结,如果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这种培养就出问题了。再有就是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精力投入是不是真正到位。比如,社会上就有重科研不重教学的现象。其实,能培养出人才,才是哲学社会科学更大的成果。此外,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素质也亟待提高。这是从更高要求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说,我们确实作出了更大贡献,但是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总结社会发展进程,还要前瞻性地引领社会发展进程。这就需要更深邃的洞见,需要大批高素质的、高水平的、有大师影响的人物适应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现在,好像每个人都是专家,但是具有前瞻性的、引领社会发展的、引领风气的、具有创造性引领作用的、能形成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大师级人物还是不多,这也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不相称。说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繁重,还有一点原因。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相对封闭的,现在我们已经成为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了,国际地位也在迅速攀升。面对国际综合实力的竞争,必须要解决话语权的问题。这就更需要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我们现在已经基本解决了“落后就要挨打”和“贫穷就要挨饿”的问题,但是“失语就要挨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因此,只有提升、发展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我们的话语权,使我们的话语体系让人愿意听、听了能理解、能产生影响,这样才能解决“失语就要挨骂”的问题。中国有世界1/5的人口,实际上,中国在全球的脱贫,包括在人文指数的发展上作出了很大贡献,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增进人类福祉也作出了很大贡献。我认为,就脱贫而言,中国应该获得诺贝尔奖。但为什么中国反而越来越受到攻击和不被理解?这就说明我们的话语权还是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有的是不喜欢我们的发展、不理解我们的发展,有的是把中国的发展理解成是学西方的。实际上,中国恰恰是有自己的坚持,既学习西方,又坚持走自己的路,是通过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才创造了中国奇迹。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统计,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美联社对相关贸易数据的分析显示,2006年,美国是全球127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这一数字为70个。2011年,中国是124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是76个。这不是奇迹吗?在经济总量份额上,197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只占全球GDP的1.8%,到2013年我国已经达到12.3%了。2014年,中国有1610种产品是全球出口第一,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德国有700种,排在第二。也就是说,中国只用了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就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不是中国奇迹吗?而且,中国还在进一步发展。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研发大国,所以中国不仅仅是靠劳动力发展,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转型发展了。新的发展理念中首要的就是创新。中国的研发投入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科研论文产出也是世界第二。实际上,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需要辩证地看待,没有数量也很难提高质量。而我们的高引用率、高水平的论文也已经上升到了世界前列。我国高科技制造的增加值也排世界第二。另外,在教育方面,我国的理工科人才供应数量也是世界第一,每年工程类大学毕业生有120万,这个数字比紧跟在我国后面的5个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当然,我们也要进一步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我国风电能力已成为全球第一,信息通讯技术已占全球的39%。这也是因为中国人有足够的智慧、勇气、勤劳做自己的事业。比如,中国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现在就占据着全球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中国从2013年开始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文化产品的最大出口国。当然,我国的文化产品有作为商品的外在载体,也有思想内涵和价值观灵魂。我认为,我们现在在产品载体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在内涵方面仍然需要加强。但是,我国现在的文化产品成为最大的出口国,也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起点。为什么这么说?从我国占世界GDP比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对世界是做出很大贡献的。1978年,我国GDP是世界总量的1.8%;2000年,我国GDP是世界总量的3.71%;2011年,我国GDP是世界总量的14.08%,新增总量贡献率达到了21.78%。而美国,从2000年的30%减少到了13.37%。从上述数据来看,谁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这不是一目了然吗?这不就是对世界的贡献吗?再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000年占世界的比重是3.35%,到2011年是14.02%。而美国从2000年的18.73%,到2011年变成5.94%。因此,世界贸易的发展,我国也是“火车头”。而且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非常顺利。当然,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把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对世界贸易发展的贡献都排在前列。相比较而言,俄国当时实行了“休克疗法”,想完全按照西方的模式走,而中国则采取坚守自己的基本道路,渐进式地进行自我改革和完善。那么在这种情况以后,发展结果如何?1990年苏东剧变之前,前苏联的GDP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是2.4%,而中国当时是1.6%。但是到了2011年,中国占世界GDP总量上升到10.4%,而俄国仍然只占2.6%。2000年更低,只有0.6%。也就是所,俄国用了这么多年才恢复到“休克疗法”之前的水平。但是,为什么我们依然没有话语权呢?很显然,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话语体系也还有很大的亟待完善的空间。当代中国最需要理论,因为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的变化是一个大国的变化,是改变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的发展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必将给理论创新带来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种期待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在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社会的发展,投身到火热的实践中去;通古今之变化,从历史去看人类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找到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有了扎实的研究作基础,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需要一批理论家、也能够产生一批理论家的时代。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前面我们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巨大成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总结起来就是:一是坚持,二是进一步发展。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结果,破除教条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实事求是,一切以实践、地点为转移,从实践出发,从实际出发。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并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长期落后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自卑感,好像只有洋人说过的才是高深的理论,才有学术价值。现在,我们要从这种自卑感中解放出来,与西方学者进行平等对话,把这种坚持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我们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并不是说我们没有过错误,但是从整体趋势上来说,我们在高速发展。可是,为什么很多人还是没有自信心,还在不断怀疑我们的模式和道路呢?这就是信念问题了。有的信念不一定是科学信念,比如某些宗教,并不科学,但是有很多狂热的信徒。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一定要把正确的东西转化为坚定的信念,并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法。比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都是我们总结出来的东西,都要变成科学的思维方法。那么,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呢?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要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真学,不能不学反而先发排斥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一定要相信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我们的理论是正确的,我们的制度是适应中国现阶段发展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制度自信要转化成信念,说白了就是一种文化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个人、为了某个阶级设立的,它为的是人民,是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要树立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要意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播及其功能的发挥都得以人民为中心。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而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荣耀。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人民的需要、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什么叫传世?传世就是进入人民,在人民中流传,在人民中产生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所以,不能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如果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那就是僵化的理解,在落实到怎么用上就会变成束缚手脚的东西。我们应该成为真理的探索者,与时俱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或者说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而且只有开辟未来,本来才更有生命力,这是一个辩证关系。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也是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取得成功的奥妙所在。三、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1.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不断向前推进,就要理论先行,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第一,立足中国、借鉴国外。这是一个辨证关系。中国的实践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把国外的东西当作借鉴、参照,将好的东西进行转化,使国外的东西很好地被我们所用,也就是洋为中用。不能把这个关系颠倒过来,也不能用西方国家的标尺来衡量我们自己。当然,立足中国绝对不是我们关起门来对国外的事物不管不顾。实际上,只有善于学习的民族才能不断地进步,这就要通过借鉴外来的东西。借鉴是什么?就是把外来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营养,而前提是我们一定要站稳自己的立场。第二,挖掘历史、把握当代。这又是一个辩证关系。只有通晓历史才能准确理解当代是从何发展而来的。同时,只有把握当代,才能理解我们的历史是如何走到当今的。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说法尽管有片面性,但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所有历史都是从现代人角度回望历史。所以,只有把握当代,才能理解历史;只有挖掘历史,才能正确把握当代。第三,关怀人类、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立足中国的同时,中国人还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只有关怀人类的命运,才能找到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才能站在时代前沿引领潮流的发展,才能拥有真正的话语权。按照这一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时强调要做到三个方面的体现。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哲学社会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在继承基础上谈发展的问题。恩格斯曾说:“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哲学社会科学就是一个历史积淀的结果,这种积淀不是有了新的内容之后就抛弃原有的。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是谁给忘了。西方国家宣扬普世价值观,但在面对利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时候也是区别对待的。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在他的《我们是谁》一书中就担忧盎格鲁-新教文化在美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被其他文化所动摇。另外,唐纳德·特朗普提出要完全而彻底禁止穆斯林进入美国,并借此成为美国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这些都说明他们并没有忘掉自身的民族性。因此,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立足中国、借鉴国外,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也就是我们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资源,必须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学习借鉴国外的东西,不能封闭自己,削弱自己。另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现在就要解决一个文化自信的问题,如此才能使其他自信有了活水源头。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比如,西方国家总是宣扬普世价值观,它们的理论是:我是正确的,你得跟我一样才行,如果不一样,我就要用经济制裁,甚至动用武力,让你变得跟我一样。而中国就不是这样,中国讲究“和而不同”,尊重每个人、每个国家的选择和看问题的角度。这是因为每个民族、每个人在不同的时空体系下就会有不同的问题,且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强求其他人或其他民族与自己的想法一致,这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帝国主义,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帝国主义行为。所以说,我们的民族话语更具有世界历史意义,更具有普遍价值。只不过我们现在还没有把它讲好、讲清楚、讲得更具影响力。对此,习总书记强调,应该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就像职业分化一样,现在的学科是高度分化又不断交叉的。研究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才能深化,大而化之的研究没有办法深化。一旦深化就会有独特视角,而且独特视角被集中化以后,慢慢就变成一个学科。这就是不同的学科。所以,我们的学科要尽可能做到全面,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习总书记还提到那些冷门的学科、绝学,我们也不能放弃。作为一个大国,各种冷门学科也得补,不知哪天可能就发挥了重大作用。当然还包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等,这些使得我们的学科体系越来越完善。学科丰富后,就变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很多创新是学科交叉、相互影响的结果。研究方法的转移、研究思想的转移、研究理念的转移,又激发出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论。每个学者都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出发,按照专业要求进行研究,这样我们的水平才能提升。为什么我们没有话语权呢?因为我们好多研究达不到专业水平。我们要按照通用的方法,这样做出的研究才更扎实,才更容易让人家理解,才更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要用世界上都能理解的方法来讲中国故事。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也是中国话语体系,而用汉语讲西方那一套体系就不是中国话语体系。在这个问题上可以看出,我们的外语能力也是我们话语能力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得有自己的系统性、专业性。四、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习总书记指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跟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是意识形态性质非常强的领域。当然,恩格斯也说过,自然科学要是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也会受到攻击。哲学社会科学是直接面向这个东西的,有高度的党性。我们要想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就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一,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繁荣发展就是促进发展,引导管理就是要使其健康地、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以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主要领导要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知音甚至是行家里手。第三,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就是智库,同时,我们在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时候,也要健全咨询制度,而不是领导拍拍脑袋就决定对错、决定水平的高低。另外,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作用,就靠智库转化为有用的东西,转化成一种可行的政治和思路。习总书记提出,要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这是一个新的提法。什么叫新提法?他说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我们过去经常从学者的角度出发,但这个提法把学生放在最前面,着眼于学生,着眼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习总书记还提出,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所谓种类齐全,就是指各个学科的人才都在这个体系里面。习总书记还提出,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过去,江泽民同志也说过,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另外,习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哲学社会科学是知识分子密集的领域,更具有对时局的敏锐性和自主见解。既然这样就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因此,要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充分信任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思想要主动引导,工作上要给予创造条件,生活上要关心照顾。只有这样,才能让知识分子全力以赴、心无旁鹜地去进行研究工作。习近平同志特别提到领导干部要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经常给他们出题目,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专家学者都是做研究的,因此,听听他们的建议,对工作肯定是有好处和指导作用的。习总书记特别提到,要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就是指要开拓新的领域,创作新的知识。还要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这种支持,是一种自觉的支持,具有可持续性。习总书记还提到,要改善党的领导,就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营造良好的学风。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革命的、批判的,所以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只有不同的看法进行交锋才能相互促进,才能激发出思想的火花,才能创造性地激发各自的想象力。最后,习总书记还提出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而不要形成那种为大家所诟病的学术不端。无论是发表言论,还是干其他的事情,都要对社会有好处,都要讲究社会责任,这样才能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习总书记还提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也就是说,一言一行都要有清醒的自觉意识,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样才能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学者应该做到言行一致。孔子是古代圣贤,现在的学者就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立德立言立人,并提供我们的研究成果。只有有了研究成果,才能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自我价值。因为人的价值不在于获取了多少,而在于创造了多少社会价值。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就在于新知识、新理论、新学说,而且,这种知识、理论、学说是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这就是引领价值。今天,我谈了谈对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体会,不对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讲课预约电话:13811229543李助理(微信同号)
上一专家观点:屠新泉:WTO与中国对外开放
下一专家观点:刘志兵: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的英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