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后来,他又在多种场合进一步阐述并丰富了这一概念。习近平同志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那么,什么是精准扶贫?扶贫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十八大以来的扶贫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一、什么叫“精准扶贫”主持人: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那么,什么叫“精准扶贫”?施红:精准扶贫是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提出来的。我们现在把扶贫定位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在扶贫中有一种机制叫瞄准机制,就是将扶贫精准到了农户上,对每个农户进行扶贫。所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精准到农户,把农村贫困家庭识别出来,建档立卡。主持人:贫困标准是什么?施红:中国当前贫困标准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也就是说,年人均纯收入不够2300元的,都称为贫困户。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困标准水平也将不断提升,到2020年时,我国贫困标准线将为4000元(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主持人:有些乡镇对识别贫困户采取了“四看法”,“四看法”都看什么?施红:四看法,就是“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为什么采取“四看法”?我国当前贫困标准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有些人可能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300元,但如果他的家中缺乏劳动力,又有生大病的病人或是上学的孩子,那么即使他的年均纯收入到了2300元,也属于贫困户。学术上对贫困概念的界定是不断演进的,从最初的收入到教育再到医疗,它是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精准识别贫困户,除了有“四看法”,还有“四二四”。“四二四”是贵州赫章县综合“四看法”和“评议法”等识别方法建立的综合识别模式,通过占比权重计算分数,开展综合评定。按100分计算,“四看法”评分占40%、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评分占20%、村民主评议大会评分占40%。地方的这种做法——把收入、家庭状态、老百姓评议统筹起来看,是非常有创造性的。当然,地方在识别贫困户的过程中也在努力做到精准,但要做到绝对精准也是不太容易的。主持人:他们可以因地制宜,靶向治疗?施红:对。我国有一个贫困标准,就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按照2010年不变价计算)。各省根据自身情况,也有相应的贫困标准。比如,东部和中西部相比,虽然东部也有贫困人口,但是他们的贫困标准可能就比中西部要高一些。这就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扶贫。二、精准扶贫思想的深刻内涵主持人:习近平同志的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其生成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那么,习近平同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内涵是什么?施红:习近平同志关于精准扶贫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满怀深情地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所以说,习近平同志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步形成的。习近平同志关于精准扶贫的思想有很多,他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他还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最难的就是精准扶贫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的思想还包括内源扶贫。他多次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不发展产业,从长远来看这个村子还是有问题的。所以他特别强调内源扶贫,他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的思想还包括社会扶贫。他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各部门要积极完成所承担的定点扶贫任务,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国有企业要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阳光化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习近平同志强调: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习近平同志还特别强调,扶贫开发要坚持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他明确要求,凡是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党委和政府,都必须倒排工期、落实责任,抓紧施工、强力推进。要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就目前来说,剩下的贫困人口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靠常规的办法难以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一定要采取超常规的方法。习近平同志关于精准扶贫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这里我只列举了其中几条。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了内源扶贫,我以前在一个镇里看到过一种现象,就是这个镇里70%左右的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就在前不久,这个镇里建了一个产业园,里面有生产豆腐以及豆腐衍生品的工厂,还有红酒基地。自从产业园区建起来以后,这个镇里原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到这个产业园里面工作。这算是精准扶贫的一种办法吗?施红:这实际上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现象。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进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工作。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发展相对于城市而言就落后甚至衰退了。在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之后,就会出现鼓励、吸引农村劳动力回到农村去,这里我们讲的主要是回归到农业上。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走出农村,就导致了农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以及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加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最终我们会采取一些举措,把青壮年劳动力吸引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这是我讲的回到农业中来。在当地建立园区,比如说建生产豆腐或者生产红酒的庄园,从精准扶贫的视角来看就是转移扶贫,劳动力被转移出来,到了生产豆腐或是生产红酒的工厂,成为工人,这就属于务工了,它是精准脱贫的一个重要形式。通常我们讲农民收入的来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农村务农,二是外出务工,三是转移性支付。主持人:有的地方有一些特产,比如大豆、苹果、栗子等,这些地方通过合作社的形式,保障农民有所收入。这是扶贫的一种吗?施红:农村的合作社发展是农村发展的一种形式,同时也可以作为扶贫的一种形式。比如,我们在调研过程中看到,地方政府也希望能够将贫困户纳入合作社中。主持人:这些贫困户没有钱怎么办?施红:实际上中央已经给出了一些优惠政策。比如“特惠贷”,就是为农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除担保抵押、扶贫贴息支持、县级风险补偿”的特惠金融信用贷款。农户在申请到“特惠贷”以后,就可以参加合作社了。农户参加合作社的形式有很多,包括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从农村发展来看,合作社是农村发展的一个方向。而在扶贫过程中,如何向贫困人口倾斜,就成为扶贫的重要举措了。三、扶贫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主持人: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最终判断我国是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那么,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了哪些成效?施红:习近平同志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讲的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最难的就是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脱贫。如果没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脱贫,就难以说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这表明了农村贫困人口在2020年实现脱贫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尤其在他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后,我们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我国贫困发生率为10.2%,到了2016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5%,下降了5.7个百分点。从2013年到2016年的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从2016年的数字来看,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至433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4.5%。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四年时间,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这四年里每年至少脱贫1000万人以上,才能确保在2020年实现绝对贫困人口的脱贫,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来看,容易脱贫的对象大都已经脱贫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同志讲,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所以说,现在扶贫攻坚战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四、如何啃下扶贫工作中的“硬骨头”主持人:您刚刚也提到,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那么,对于扶贫工作中的“硬骨头”,我们该怎样啃?施红:首先,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思想;其次,在啃“硬骨头”的过程中,要按照中央部署,扎实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脱贫的基本方略。“六个精准”,包括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从“扶持谁”、“谁来扶”,到“怎么扶”、“如何退”,整个过程都要精准。我认为在精准扶贫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就是精准识别贫困户。这就像给衣服系扣子一样,精准识别贫困户就是第一颗扣子,只有系好这颗扣子,才能在项目、资金、措施等脱贫道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去,所以一定要走精准这条路子。此外,在啃“硬骨头”的过程中,中央也给出了一条路径,就是“五个一批”。“五个一批”包括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在这些路径中,位于第一位的是产业扶贫,第二位的是劳务输出扶贫,第三位的是易地扶贫搬迁,让农村贫困人口从不适宜居住的地方搬出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非常复杂,怎样既能让贫困户搬下来,又能让他们在新搬迁的地方留得下、富起来,这是很不容易的。这些人在深山里生活的时间很长,让他们搬到乡镇甚至城市,他们能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又怎么能够稳得住、富起来?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有,对于因病至贫、因学至贫、因灾至贫的情况,我们也非常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等相应措施。主持人:我以前见过一些山区里的贫困户,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靠天吃饭,土里刨食”。施红:他们说的“靠天吃饭,土里刨食”,实际上也是“望天收”。我曾经到山里做过调研,发现那里的水土保持并不好,土壤也不那么肥沃,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种下去的玉米就长得很矮,收成也不好。他们完全就是“望天收”——风调雨顺的时候能收获多一些,气候不如人意的时候收获就很少。我曾经到一个贫困户家里看过,他们的家是一个土房子,睡觉的炕和做饭的灶台是连在一起的,墙角堆放着一些土豆,就是他们的主食。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了。习近平同志提出要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帮助深度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主持人:两三年前,我听说有一个贫困户,他们十块钱能生活一个月。这是深度贫困吗?施红:对,这绝对是深度贫困了。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来看,平均一个月就将近200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贫困标准将为4000元,平均一个月就是300多块钱。这样看的话,你刚才提到的十块钱生活一个月的贫困户,他的收入水平就很低了。此外,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为什么说他十块钱能生活一个月?这里的十块钱是他生活中所需要的现金,而很多时候,农户在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非现金所能得到的。比如说,农户可以自己种谷物、蔬菜,这十块钱可以用来买一些日用品、调味料等等。如果是在城市,人们吃的主食、蔬菜都需要花钱买。但即便这些人在农村能用十块钱生活下来,他们仍属于绝对贫困人口。贫困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是因为家中有生大病的病人,有的是因为灾害。如果一个家庭中有生大病的病人或是有慢性病病人,这个家庭就容易贫困,再加上如果这个家庭还没有劳动力,就更容易成为贫困家庭。主持人:这是难啃的“硬骨头”吗?施红:这是特别难啃的“硬骨头”了。在精准扶贫里,有一个必须要过去的坎儿,就是因病致贫。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一个贫困户的家里有劳动力,就可以通过产业扶贫或者外出务工扶贫来帮助这个家庭脱贫。但是如果贫困家庭有生大病的病人,那么这个家庭即使已经脱贫,也可能很快返贫。现在,各地也在探索各种各样的做法,希望能使贫困户尽快脱贫。五、怎样克服扶贫工作中的困难主持人:贫困问题始终与人类发展相伴随,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各地涌现出诸多新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扶贫新成果。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精准扶贫工作也会面临一些困境,甚至是难以突破的瓶颈。对于这些困难,我们是怎样克服的?施红:在扶贫工作中遇到这些困难时,我们也有很多办法予以解决。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曾到赫章考察当地的医疗脱贫,他说,赫章这样一个贫困县实行医疗兜底的做法,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值得认真总结。主持人:赫章是怎么实施医疗兜底的?施红:如果农民生病,第一道程序就是通过合作医疗报销一部分。对于合作医疗报销以外的自付部分,可以通过大病补充保险制度再报销50%或以上。如果通过以上两道程序报销后,农民的自付部分仍然比较多,还可以从当地政府成立的基金中再报一部分。这样最终把老百姓的负担降下来。可以看到,地方干部在啃“硬骨头”的过程中还是非常有创造性的。主持人:对于扶贫工作中出现的瓶颈,我们是怎么突破的?施红:目前来看,致贫原因排在前几位的包括因病、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因学。如何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保证资金、技术、劳动力的供应,这就属于产业发展的问题了。主持人:我记得以前看到一个案例,讲的是人们在日本一个产业园里工作、生活。在产业园中,对于一些特别穷的人来说,产业园可以先借给他们钱,帮助他们购买种植用的苗。产业园要收回借出去的钱,就从人们种植作物的收成里面扣除。每当人们挣了钱,产业园就从中扣除一部分(其余部分留给人们生活),直到将借出去的钱收回为止。这样一来,这些人既能还清产业园借给他们的钱,又能保证自己的生活开销,同时也满足了产业园的生产需要。施红:这种做法实际上也可以叫“赊”。产业园赊给穷人苗子,让他们种植,最后从种植作物的收获中一点一点收回当初借给他们的钱。这主要是在生产中实现的。当然,像你提到这种日本产业园里的模式,各国都有。但是中国和日本在具体举措上、在实际操作上肯定还是有差别的。中国也有这种做法,比如,在龙头企业加农户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开始时龙头企业会给农民赊鸡苗、赊饲料,等农民赚了钱,企业再从中扣除一些。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构成了经济利益共同体,所以龙头企业也会考虑怎样能够与农户进行更好的合作。除了企业与农户的合作之外,我们还有教育扶贫。比如给贫困户的孩子免书本费或提供其他补助等。我们现在教育扶贫做得很好,很多地方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主持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扶贫工作将如何开展?施红:有的地方在2017年就已经脱贫了,那么这些地区从2018年到2020年就是巩固提高阶段;对于在2017年还没有脱贫的地方来说,接下来到2020年,对这些地区就要实施精准脱贫。也就是说,现在各个地方脱贫进展不同,他们未来的举措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到2020年要全面脱贫。这里面还有脱贫评估的问题。习近平同志讲,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现在各地方也陆续进入脱贫评估阶段。评估阶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形式主义的评估给贫困户增加了很多负担。当然,这些问题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了。虽然在脱贫中会面临很多困难,但是我们依然非常有信心。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在2020年如期实现精准脱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主持人:“五个一批”包括“发展生产脱贫一批”,那么什么是产业扶贫?施红: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扶贫战略中有“五个一批”工程,其中第一个就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我们现在说的到2020年如期脱贫,主要是指农村贫困人口。农村贫困人口怎么脱贫?可以发展农业产业。产业扶贫是一个长效机制,如果一个产业赚钱了,农民有收益了,那么农民就不会返贫了。所以说,在扶贫的过程中要强调造血,要培养造血机制,而不是一味地输血。如果只输血、不造血,很容易就会返贫。从造血功能来讲,产业扶贫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各地在实施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贫困户都养鸡,就很容易造成“扶贫鸡”过剩;贫困户都种植核桃,核桃产量增加,就容易卖不上价钱。这是产业扶贫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既要“扶生产”,还要“扶销售”,甚至有的时候“扶销售”更重要一些。如果产品没有销路,农民养殖、种植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到最后可能连投入的成本都收不回来。现在,各地在“扶销售”上也有很多好的做法。比如,有的地方实施电商扶贫,消费者通过电商,就能买到深山里的绿色、优质产品。这种做法就很好,也值得推广。有了电商平台,还要有物流业。实际上,政府吸引电商、物流企业进村,也做了大量工作。在扶贫过程中,如果单纯地抓生产,就会出现生产的产品趋同的现象,一旦产品数量增加,对农民来讲可能不是收入提高,而是连当初投入的成本都收不回来。因此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也要注重从销售环节来做产业扶贫。农业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产业链。产业链是什么概念?就是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通过龙头企业或是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民的生产和市场对接起来,也就是把生产、加工、销售的环节对接起来。这意味着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可以通过龙头企业或者合作社卖出去。如果合作社还有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那么加工增值的利益和销售所得的利润也会返还给农民,这时农民所得的利益就不仅是从生产环节中得到的,还包括加工增值的利益和销售的利润。因此,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归根到底还是要发展好农业产业。农业产业怎么发展?不是就生产而谈生产,还要注重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产业扶贫、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更多地要从农业产业的视角、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研究到底怎样才能切实做到产业扶贫,再形成长效机制。主持人:我这里有一个例子,您看看它是不是扶贫项目。一个村子的年轻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村里留下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孩子。当地的乡镇引进了一个企业,这个企业把村里的房子整修了一下,建了一个度假村。度假村建起来以后,原来出去打工的年轻人都回到了度假村工作。施红:这种形式就属于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它也可以是一种扶贫的方式,比如易地搬迁脱贫。整村人搬出来以后,原来的房子怎么处理?有的地方把这些房子直接拆掉,有的则把这些房子改装成家庭旅馆。什么人去住这些家庭旅馆?城市的人。因为这里不仅有好的空气,还有城市看不到的田园风光。易地搬迁脱贫还涉及几个问题。易地搬迁怎么搬,村民搬出来以后怎么才能留得下、稳得住、能致富,老村寨怎么处理?各地在易地搬迁扶贫时也有一些好的做法,我曾经到浙江的一个地方调研,当地的同志说,他们就把搬迁后的村庄做成了家庭旅馆。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也成了城市居民的一种消费方式。将来,大家也会越来越关注乡村游,所以发展农村旅游业是一种很好的扶贫方式。总体来看,农村产业发展是第一产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是第二产业的发展,而农村旅游业则属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此外,农村发展旅游业,建立家庭旅馆,还要借助市场力量,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实际上这也构成了一种长效机制。主持人:什么是劳动力转移扶贫?施红:劳动力转移扶贫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很多农民工包括第二代农民工,他们在城市时间久了,也逐渐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就不再愿意回到农村。从具体情况来看,如果一个贫困家庭中有能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这个家庭的贫困状况也能得到一定改善。“五个一批”工程除了有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还包括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脱贫的道路。
讲课预约电话:13811229543李助理(微信同号)
上一专家观点:洪向华:新时代中国为世界贡献了什么
下一专家观点:韩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