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还有不到两周就将上演。目前观察,民主党持续保持一定优势,但其掀起的“蓝色浪潮”到底会有多大实际影响才是问题关键。如果细致剖析这场所谓的“蓝色浪潮”,其中关键动力却是如今在美国政坛上炙手可热的概念,即“身份政治”。根据近些年的一般经验,在中期选举年中制造翻盘浪潮的“驴”或者“象”都会适时提出某些全国性的竞选政纲。有趣的是,今年民主党阵营却并未拿出一个指导全国选战的政治纲领,他们这一次的特别安排是“改头换面”。根据相关统计,在国会参众两院议员和州议会层次上的民主党提名人中,白人男性比例均历史性地低于50%;而民主党在国会两院议员和各州州长位置上提名的女性候选人数量也分别刷新纪录,是美国有史以来任何政党在这些职位上提名女性参选者最多的一次。换言之,民主党在2018年的“秘密武器”就是女性与少数族裔候选人,进而给自己身上贴满“多元文化主义”的政治标签。民主党的“身份攻略”,大概与针对2016年大选的痛定思痛有关。要补足失去蓝领中下层群体的政策短板显然难以一蹴而就,而抬高女性和少数族裔群体的投票率被认为相对而言还能很快达成。民主党催票的着重点显然是年轻、女性、少数族裔这三个维度多重组合下所划定的、原本投票率相对较低的群体。这种希望快速见效的策略从根本上反映出一个残酷的现实:民主党在2018年中期选举中的某种优势,丝毫不能作为判断其可以在2020年依旧得势的指标。因为如今的民主党并未聚焦在如何拉回至关重要的蓝领,而是在候选人以及选民多元化的路径上越走越远。这种选择一定是决定性的,关乎美国政治生态从极化走过碎片化、最终走向“部落化”的前景。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的新作《身份:尊严需求与怨恨政治》虽然在问世之初就遭遇了理论与现实层次上的挑战,但书中关于“身份认同”渴望的描述的确可以理解民主、共和两党的行为逻辑。在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似乎可以拥有标准化的物质条件,但却逐渐失去自我特性。在网络时代里,任何一个普通人似乎都可以享受到互联网普惠的福祉,但其前提是他们必须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且这种依赖也并未在现实中改变绝大多数人的境遇。在自我存在感逐渐崩塌的前提下,经济与社会政策层面的不公正导致更多的被歧视感、被忽视感以及被边缘感,特别是原本就处于权利弱势的少数族裔、女性以及在经济全球化中遭受一定影响的蓝领中下层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朗普对蓝领的关键依赖,也是一种“身份政治”的体现。而站在特朗普的对立面,民主党能够强化的身份标签自然就是女性与少数族裔。当政治以身份分野,其本质就是固化与碎片化同步的过程。特朗普对蓝领中下层白人群体的身份吸引,还具有一定的阶层成本,未必彻底封闭。而民主党如今的“身份政治”却全然依靠几乎无法改变的一些标签来实现动员。当性别、性、种族、族裔、来源地等作为政治立场站位的标签,“驴”、“象”两党就只是平衡不同利益,无法有效整合利益,而这些需要平衡的利益分布构成一种“部落化”现实。在“身份政治”主导下,为维持或者吸引某些部落化群体的关键支持,不管是哪个政党主导,美国政府都可能选择推进只符合该群体利益的内外政策议程。在现实中最大的体现是,民主党在少数族裔群体的支持下继续在放宽移民政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如今在美国要拿到白宫宝座必须握住的蓝领票,也驱使两党不约而同地快速回应该群体利益,哪怕是效果短视的政策整合,其表现不但是如今特朗普政府的“贸易大棒”,也可能是民主党未来掌握国会乃至执政后针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重操旧业,甚至在民主党所倡导的贸易保护当中,也势必加入被忽视群体对规则与权利的渴望感。就这样,在选举政治扭曲之下,美国国家利益被解构为不同部落化群体眼中的国家利益错杂组合。而当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经更倾向于国内某些特殊利益时,与美国打交道就成为一件全然无法用国家理性来思考的事情。这样看来,一场中期选举的成败甚至2020年大选的胜负都已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任何美国政治人物为保持政治存在,都不得不卷入追求和强调身份认同的政治洪流当中。从这个意义上讲,2016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美利坚分众国总统”也算恰如其分。部落化的国度,自然“分众”,而“分众国总统”也不会只有这一个。
讲课预约电话:13811229543李助理(微信同号)
上一专家观点:邬贺铨:“大智移云”新阶段的网络安全
下一专家观点:熊丙奇:本科转专科是高校建立退出机制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