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金融业现阶段最主要是开放,开放让我们有了更多学习机会,也能提升“金融风险免疫力”。目前金融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可能是“过度关注”,我们不应过于关注价格、负债总量等宏观统计的数字,而是要对一些真正微观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重视。以下是专访实录,由思客整理:思客:最近,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国新办吹风会上详解了金融业开放路线图,这对金融业发展而言是否是一个积极信号,将带来哪些机遇?能否有效缓解金融抑制?肖耿:对中国来讲,最重要的目的是开放。在过去二三十年间,我们积累了人民币资产,风险太大。为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欧洲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经验——当经济成熟时,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老百姓,都需要分散风险。另外,开放也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步,不开放就无法与国际其他金融体系正面竞争。开放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开放也能帮助我们提升“金融风险免疫力”,当金融风险来临时,想要度过难关,最终依靠的是你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这种抵御能力就像人类的免疫能力一样,一定要在环境中接受各种各样的细菌、各种各样的风险,才能越发强大。思客:2017年,金融业备受关注、热点不断,对于大家都非常关注的金融安全,在您看来,风险主要存在于哪些方面?肖耿:目前来看,主要的风险可能是“过度关注”。也就是说,在创新解决金融风险的一些问题上,我们反而有些过于担心。金融风险只是一个现象,就像我们头疼、发烧一样。背后的一些问题,这才是金融风险的根源。在过去三十几年,我们努力投身于建设,这里建新城,那里建开发区。其实,还有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消化过去失败的一些项目,这就是未来的风险。我们过于关注价格、负债总量等宏观统计的数字,而对一些真正微观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不重视,这可能会给未来制造麻烦。就目前来看,中国的金融业从整体宏观上来看是非常健康的,我们的净资产、体制,对抵御风险有天然的优势。现在的问题仍是需要获得对金融风险的免疫力,而且要把金融风险看作是一个信号。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有试错就一定会有犯错,我们的问题是,犯了错误以后,不知道怎么吸收。这并非是我们实体经济资产负债出现问题,并不是经济增长出现问题,而是整个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善,一些漏洞都没有堵住,对不平衡的发展没有一个机制性的、制度性的解决方案。思客:近来,中央一再强调要脱虚向实,振兴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的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金融机构和企业该有怎样的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担当?肖耿:我觉得中国过去是有经验的,不管是金融也好,实体经济也好,最终是要解决问题。我们现在社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环保问题、扶贫问题等等,所有的问题都是投资机会。这些投资机会需要企业、城市和中央政府相互配合,因为有些问题不能依靠单方面解决。我们经常说到“最后一公里”,一个城市也好,一个社区也好,一个企业也好,即便是再努力,“最后一公里”不解决,最微弱的环节不把它做强,就等于前功尽弃。我们应该做到每个社区、每个城市、每个企业都有人关心“最后一公里”,就像家庭主妇关心家里的每个细节。“最后一公里”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我们不是没有能力解决,我们有能力,但要把各方面的能力综合起来才能解决问题。这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的机会。思客:您觉得从金融监管部门来讲,有哪些主要措施来振兴我们的实体经济?肖耿:从监管部门来讲,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规范的过程。因为金融业非常特殊,它里面的权力和责任都需要一一界定,不是说你列一个负面清单,其他的想做都可以做。在这个过程中,监管往往有些滞后,因为创新之初,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产品应该如何监管。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检查各方面的权力和义务有没有漏洞,需要把整个规范的过程走完。这样的金融才具有相对的监管能力。思客:2018年对投资者来说,您建议今年如何进行资产配置?肖耿:我觉得对个人投资、家庭投资来讲,回报最高的也是最值得投资的,是人力资本。因为现在产业变化非常快,失业率较高,而且孩子的就业问题较之前又相对严峻,所以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个人而言,首先投资的是孩子的教育。最后才是投资金融资产。因为金融资产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增长点,未来中国会出现很多合法的企业,这里有风险,但也值得冒险。不过这不是鼓励你去借钱买股票,一定要有确确实实的剩余资本,才能做金融产品的投资。因为投资金融产品不单单是一个投进去的问题,还有什么时候出来。这就往往需要投资一些自有资金。
讲课预约电话:13811229543李助理(微信同号)
上一专家观点:华黎明:伊朗为何不接特朗普的“橄榄枝”
下一专家观点:吴晓求:在改革开放中管控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