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线城市限购的传闻已经推高了这些地区的房价。日前住建部提出对二三线限购不再做硬性要求,由当地结合自身实际提出恰当调控目标,住建部仅发挥监督和提供标准的作用。针对今年以来楼市调控的种种措施的合理性及成效,房地产行业众多人士意见不一。南方都市报(微博)采访了世联地产(18.93,-0.12,-0.63%)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劲松(微博),请其就有关问题提出见解。
南都:限购传闻已经推高了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陈劲松: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必然的。比如说江苏,这一大省房地产业光有南京一根顶梁柱还不行。要知道江苏和浙江两省占了中国G D P很大一部分,城市房地产的发展不能只靠南京。各地趋向于均衡发展,这是好事。
一线城市的限购导致购房需求转移到了二三线,也是好现象。对于扩大限购,我认为中央要慢一步,缓一缓,给市场一点时间,看看它的反应。以免打断三四线城市的迅速城市化。
南都:保障房的建设将对商品房的销售产生怎样的冲击?)
陈劲松:我们现在的保障房是不太纯粹的保障房,这一点任志强(微博)也说过。我认为现在我们说的保障房有四个方面:第一,拆迁补偿,棚户改造;第二,公务员、大学老师、企业等特殊群体宿舍;第三,廉租房;第四,限价房。廉租房是目前政府最稀缺的,是政府要盖的,有人说这一块有百分之七八的回报。还有一个定位比较模糊的是限价房,也就是经济适用房,这一块我认为要发挥媒体的力量,要起到监督的作用,要求一定要说清楚卖给谁,怎么卖,怎么轮候。因为这涉及到公众利益。公务员宿舍不那么大张旗鼓、偷偷摸摸地盖,那我们是没办法,但也不能大张旗鼓地盖。如果保障房的定义界定清楚了,就对商品房的销售没有影响。如果界定不好,开奔驰宝马的买保障房还一买十几套,那冲击就很大。
南都:房子为何还没有降价?
陈劲松:现在是政策密集期,不是供应高峰期,今年的高峰期是从下半年此时此刻开始到今年年底,再到明年上半年。这么高的推出量,资金又十分紧张的情形下,楼市就有下降的概率。
下半年房价下跌是大概率事件,但不是有很大降幅。国外同样出现过此类情况,政府有意调控存货周期控制房价。如果没有出现像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这种重大经济事件,那么房价即便下跌也都是轻微的、短暂的。这就够了,老百姓也买账。我们普遍认为今年形势不好,但现在的成交量依然超过我们的期望。
南都:社会的夹心层既买不起商品房又达不到购买保障房的条件,这样会不会也有点不公平?
陈劲松:香港也出现过同样的情况,他们就有一个专门资助夹心阶层的资助计划。香港的公屋,政府是一定要出钱的。如果让开发商建公屋,回报率太低,因此不可能市场化。但公屋下面也有商场,能上市,能市场运作的可以尽量走市场化。香港的居屋,也就是限价内部购房得由私人参与。香港上世纪90年代大量建设居屋,一有了图纸就开始开工、销售、轮候、排号,效率非常高,一下子减轻老百姓买房的焦虑。政府要做到廉政,就必须在轮候上把好关。媒体要提出要求,公开所有竞购人。这是一定要坚持的基本底线。